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作品和人格都具有耐人寻问的魅力。翟墨教授的《圆了彩虹——吴冠中传》以交响诗般的结构和充满激情的文笔,记述了吴冠中走出水乡,留学海外,品尝了西方禁果又苦恋东方伊甸园的曲折经历,并把画家的独特生涯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大背景上展开。一卷在手,让人尽可感受画家的喜怒哀乐,亦可了解画坛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2.
徐剑华  胡忠伟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3):181-182,189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门在我国重新兴起的学科——家政学,已越来越为我国的社会和高校所关注。除一些高校、高职开设家政专业外,在其他专业中开设公共家政学选修课的设想和实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纳。但由于我国的家政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还尚未完善。对现代家政教育的价值及构建中国特色的家政学理论体系及其学科构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何香久的长篇小说《焦裕禄》以悲壮、深沉的笔触向人们展现了焦裕禄同志从去兰考上任到病逝这一人生奋斗的历程,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了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同志这一光辉形象。阅读《焦裕禄》,总像是在阅读一篇关于鱼和水的故事。焦裕禄,这个名字,因为一颗情系百姓的心而感天动地。焦裕禄,因为这个名字,才使得后人深深地懂  相似文献   
4.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因此,文章要写大  相似文献   
5.
现代精神分析学除了分析个体特殊的价值观、情感形成的原因、行动规律及如何使个体更健康的发展外,还有探索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本质及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功能。从个体和文化角度讲,现代精神分析学和“人本管理”具有较大的兼容性,现代精神分析学对“人本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对现代精神分析学在人本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反弹琵琶,这种作文技法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必然结果。它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人事、物理中的惯用语、熟语或现象出发,提出与之相反或相左的观点,通过例证、引证、喻证等一系列论证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然,这种方法较多用于议论文。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近朱者未必赤/近墨着未必黑”,就是利用这种技法作文的好题目。例文:“半瓶水”晃荡又何妨?“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每想起这句名言,许多人便不敢发表见解。我有个朋友,在厂里只是个小小的技术员,有几回在工程师们“会诊”的当儿,插了几句嘴,总工程师皱着眉头,故作心不…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信任——西柏坡纪事》紧贴时代脉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记述了西柏坡三代共产党员的追求和命运,展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为西柏坡这一红色品牌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小说以革命圣地西柏坡为背景,描写了西柏坡所在的山城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新任县委书记王竟明大刀阔斧地进行环境治理,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与各方利益的较量中,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真情颂歌。作家以深厚的现实情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通过对高校组织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的探讨,认为“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供给可实现人力资本存量的最优增长;而有形与无形的激励制度供给则可实现人力资本存量向人力资本价值的最优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供给方式和原则,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提起语文学习,不少同学都认为语文难学,或者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或者是出力不讨好,高耗低效。其实,学语文并不难,难的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学习语文不仅仅教会我们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学语文对我们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都大有裨益。因为,语文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语文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的静     
盛夏七月,陕西作家彬县读书笔会上,我有幸再见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张沟壑纵横、尽显沧桑的脸啊。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般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