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期的论定是中国修辞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较为通行的“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观点尚有许多可质疑之处。修辞学研究也必须坚持“例不十 ,法不立”的立论原则。先秦时代已不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 ,而是成熟期 ;许多例证表明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于商周甲骨金文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大陆与香港现行的中学语文(汉语)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大陆还是香港,都没有把修辞教学提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都是以修辞格的辨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其实都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这是语文教学改革(香港称变革)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建立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应是大陆和香港修辞教学改革之路,以便培养学生张嘴能说出清楚、流畅、得体的话,提笔能写出准确、达意、传神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毛公鼎铭约刻铸于公元前827年。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青铜器铭。其价值可与《尚书》典、谟媲美。它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修辞价值。既有运用语言符号所形成的各种表达手法的言语修辞现象,又有在主现上为取得最佳表达效果而运用语言符号所形成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4.
谈浅学习修辞对教和学的意义胡性初一修辞并不是神秘玩艺儿,也不只是跟文人和修辞学家才有关,而是跟所有具有交际能力的人都息息相关的事。因此,不管从事何种工种的人,都有必要学习一些修辞的知识,才能在人际交往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教和学的活动)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修辞就像一把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铸造的利器。修辞与当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交际中为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人们运用修辞这一利器为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等等服务。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古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古代汉语中修辞数据的辑录或是对古代汉语修辞格例释的层面上 ,拜读李索先生的《古代汉语修辞学》后 ,感奋不已 ,该书确是一部富有创意的探索古代汉语修辞学理论的专著。其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突破了前人对古代汉语修辞学资料辑录或辞格例证型的研究模式。该书凡 2 7万余言 ,分为语音篇、语词篇、结构篇、语体篇四章。从纲目上就可看出其与以往数据辑录或辞格例证型的古代汉语修辞学著作显著不同。首先 ,本书著者对古代汉语修辞学的性质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著者认为“古代汉语修辞学…  相似文献   
7.
英东客家话的主要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多数都读成送气清音;有[v]声母;古鼻音韵尾-m、-n、-η和塞音韵尾-p、-t、-k对应整剂地保留了下来;有[y]韵母等。英东客家话保留了不少古语词,有些词语在读音形式及语义表述上与其他地区的客家话有所不同,有些词语与粤语音近义同。其语法上亦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吴伯萧的访问记《猎户》,在修辞上是颇具特色的,这里只谈其中的一点:叠字。叠字(包括词素及词重叠)这一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音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和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还能起强调语气,加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摹声绘状,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的作者,善于运用叠字来写景抒情,加强文章的表现力。比如,在本文一开头,作者点明了在秋收,秋耕,秋种后的“大好的打猎季节”,“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这一全文的中心之后,立即以抒情的笔调描述自己在深秋照暖的艳阳天里,“一路上踏  相似文献   
9.
澳门是个多语多言的社会。澳门回归后 ,其语言状况必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发展。其发展的总趋势 :由汉语 (实指粤语 )、英语、葡语三语并用 ,粤方言、闽方言、吴方言等多言流通的格局向双语 (汉语、英语 )、双话 (广东话、汉话普通话 )的方向发展 ,走双语、双话之路。澳门语言规划的总原则 :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 ,放眼未来。即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和澳门特区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大居民的意愿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带前瞻性的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辞思想不是萌芽于先秦诸子,而是萌芽于甲金文时代,寓于甲金文中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思想的言语实例相当丰富,可作为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确实不能泛定在先秦时代,而应论定在商周的甲金文时代的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