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与日本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联系。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特别活跃的部分。早在唐宋时代 ,随着福建的开发与发展 ,福建的沿海港口迅速崛起 ,并频繁地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邻的日本进行交流 ,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作一探讨 ,以求正于诸家  相似文献   
3.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已成为支撑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宋代统治者是如何对福建的海外贸易进行管理的,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泉州市舶司为何直至北宋中期才成立,这种管理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关系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统一台湾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重要决策,然而,这个决策却经过决定、动摇、放弃、再决定,最后得以施行并获成功的复杂过程。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的全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施琅。他多次向清政府建言统一台湾,尤其是在康熙四年(1665年)进兵澎湖因遇飓风失利之后,仍矢志不渝,继续向清政府献计献策,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他率军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本文探讨了施琅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①王安石,字介甫,是我国北宋时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地主阶级革新派首领。他崇尚法家,主张变革,勇敢地实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他不怕阻力,敢于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答司马谏议书》②就是王安石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提倡法治,讨伐“腐儒”的战斗檄文,它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干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反潮流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中日经济文化关系都十分密切。两国的文化交流,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仅就唐代的中日经济交流作一个粗浅的概述。唐代的中日经济交流,主要表现在物品和技术的交流以及经济制度的学习等方面。其交流之规模和范围以及参与之人数,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仅见的。根据日本  相似文献   
7.
1654年,郑成功“拨船护送”福清黄檗山隐元禅师东渡日本。一些学者认为隐元禅师赴日是负有郑成功向日本借兵的秘密使命。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郑成功致隐元信件等材料的分析,认为,隐元东渡日本的动因和到日本后的所有活动,都可说明他的赴日完全是为了弘法。郑成功当时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主要是立足于本国,根本没有向日本借兵的需要。郑成功和隐元的关系是佛教信仰者和高僧法师的关系,没有什么秘密的特殊关系。所谓隐元负有郑成功向日本借兵使命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朝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特别是与东边的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往来都出现了高潮。一批批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唐朝的回访使节、学者、僧侣、商人,穿梭来往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滔滔“东海是西邻”,中日两国成了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从历史上看,日本一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中日关系的高潮却出现在唐代。唐代的中国对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促使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唐代中日两国地方监察制度的异同,指出日本的监察机构弹正台是仿照唐朝的御史台,日本的监察使职巡察使、按察使、问民苦使、观察使也是仿照唐朝的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观察史。不过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而加以改造。有的仅用其名,不用其实,有的仅用其实,不用其名,使得唐时期日本的地方监察制度,既有唐代影响的很多痕迹,又呈现出日本本国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对百官都可监察。唐代的宦官乃是皇帝的亲信、奴仆。随着唐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和进入中枢机构,御史台和宦官产生了二定的联系,二者的势力互为消长。御史台与宦官的联系和制约,影响到唐代政局的变化,形成唐代政治的许多特色。御史台与宦官争夺监军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