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留学日本是“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以救祖国”;他著书警世是为了使同胞发扬“爱国的心”,担任“救国的事”;他忧愤蹈海,也是为了使国人“有所警动,共讲爱国,养成实力,丕兴国家”;他的主义直书为“爱国主义”。可以说,他是“爱国根于天性之人”。他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2.
本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严复理想社会模式的形成过程,两之间的异同及从中得出的几点启示。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都是其爱国思想的逻辑发展;他们都把现代化和均平作为其理想社会的主要目标,但在均平的侧重点上却有所不同;他们都论述了社会主义兴起的原因,但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上则有差异。章最后指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属于超前意识,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一、更深层次的反思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再一次发生接触和冲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师夷制夷”的时代使命感出发,在落后的中国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差距,进行反思。反思的历程,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甲午战后,严复主要着眼于心理心意和民族素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认为在民力、民智、民德诸方面,中国均不如西方,主张提高民族素质、改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观,是以“民生”为核心。他认为“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文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这种历史观的基本倾向虽然是堆心主义的,但却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辯证法思想,和他在政治思想方面一样,留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时期严复爱国思想的特色苏中立,涂光久关键词严复,甲午战争,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严复思想上的空前震惊,成为他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以他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学术基础和个人素质,发愤写下了《论世变之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一样,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探索马克思主义史学力法论的精髓,不当之处,望同志们批评指正。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精髓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題。我们认为,具体历史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八七二年德文版序言》中重申:《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7.
当历史刚跨入二十世纪之时,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梁启超曾写了一首振奋人心的《爱国歌》,预言二十世纪的新世界,中华民族必将“雄飞宇内”。这首诗歌和他在戊戌变法前后写的一系列爱国诗文,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救危立国的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今天,批判地继承这一爱国思想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