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教育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决定于其原生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报工作要重点发掘地域标志性文化事项,关注原生态文化和濒危遗产,剔除伪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尽可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隐含的各种信息全面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韩民族熊图腾文化来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图腾为居地命名,是初民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关于韩半岛熊图腾崇拜的起源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受北亚诸民族对熊图腾崇拜的古老传统的影响,但从熊虎图腾崇拜这一点看,韩文化的主体部分来源于中国南方之说是成立的,它可能与彝语支民族文化同源,而它们的共同祖先则可上溯到上古的黄帝族,这可能是韩文化中土著文化部分真正的根。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华北地区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文章以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农村承继相因、沿习为用的民俗文化“谢雨”仪式为考察对象,刊布了有关这一民俗文化仪式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翔实具体,弥足珍贵。作者运用典型解剖的田野考察方法,从大量的具体活材料中透析出“谢雨”民俗文化的深层思想内涵,及其得以流传民间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孤立的,它会与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而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典籍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的关系,则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诸关系中关键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志伟  苑利  刘磊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4):93-98,108
借助CiteSpace软件的信息可视化技术,考察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符号修辞学的研究走势、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结果发现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从符号系统内部探讨语言符号本身的修辞价值、从符号外部关注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语言符号的方式以及探索如何通过选择语言符号以达到最佳修辞效果的规律;其研究的发展前沿开始考察非语言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修辞幻象、视觉修辞、意识形态和反讽等的研究,考察对象也从传统的语言文本扩展到当代新媒体的多种传播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每个文化遗产守望者都急于破解的难题.通过黔东南雷山、榕江、从江、黎平等县古村落的考察,指出这些地区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对古村落固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破坏情况时有发生,缺少整体保护与整体开发意识,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揭示明显不足,重视商业运作,忽视专业指导,旅游开发缺乏准确的文化定位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以"官俗"来取代"民俗"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黔东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要充分发挥学者在文化遗产产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社会大众、管理决策层、专业研究人员的宣教及整体推介的力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