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像中国人民满怀深情地道声“小平你好”一样,邓小平也满怀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两句朴实的语言,反映出邓小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深情厚意。人民群众在邓小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他的人民群众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前进与曲折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紧密相联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明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包括制度文明。长期以来,制度文明建设上认识的不足和实践中的缺陷,是导致精神文明建设软化状态的重要原因。制度文明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完整准确地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还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实现“世界革命化”,就必须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这是理解实践的本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实践的二重尺度及其关系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对象,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去考察事物,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批判了割裂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起点。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初期对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产生了一些正确思想火花,然而这些正确的思想火花并没有在实践中燃烧起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并付诸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在一定条件下要广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进本主义是太少了”。毛泽东的上述认识,一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得出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改革开放直到现在,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是围绕着一个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开的,这就是邓小平总结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①邓小平之所以要把这两个问题同时提出来,目的之一就是要纠正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做法,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社会主义本质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出发,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一、第一次思想解放重点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究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本从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入手,阐明了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主体目标,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是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然后才能谈得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多年的探索,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谈谈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以及如何理解这一理论,这样更有利于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 第一,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站在时代和世界的高度,首先恢复和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科学全面地论述了解放思想的意义、目的和内容,认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