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崦嵫山为神话中日所没入之名山。中古以来,学者多从《十道志》之说,以为其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市西南,而《山海经》记载崦嵫山在鸟鼠山以西。通过对一系列山名、出产、水道、邻地与方位的比较,发现位于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大黄山即《经》文的大荒之山,而其旧称焉支山即《经》文的崦嵫山,四名均指一山  相似文献   
2.
“甘谷”县名的深层文化意蕴──兼考旧县址之位置范三畏今甘肃甘谷县自秦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而“初县之”以来。直到北朝的北魏始一度改名,不久又仍“冀”“冀城”之称。据《水经注》来看,是因近城处有冀水出朱圉山北流入渭之故(冀水详后)。从唐高祖...  相似文献   
3.
诗是必要有意象的。“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义与形象的结合。这种结合是融合、化合,而非叠合、组合。“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遗于象”,象外而意内。象是形式,是可感触的,是意的外化;意是内容,是可感悟的,是象的灵魂。象本是客观的真实的生活画面,而意则是主观的心灵的颤动。但仅指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在中国神话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古籍记载和学界的说法分歧颇大,有提土地名、国名说的,有赞成兽名、人名说的.有坚持神名说的。就是同一部书,也往往前后不一,相互梧。而综合诸说,似以氏族名称(即氏族图腾)看待较为合理。据此,可以由西王母的形象特征及其虎图腾,进一步看到西王母与二昊和氐、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我国的古代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体裁不断多样化。艺术技巧也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的文学理论批评,也从萌芽走向发展与繁荣。先秦两汉我国还没有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散见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述,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其中《尚书·尧典》“诗言志”  相似文献   
6.
伏羲为龙蛇,多见于汉晋之书;然而从秦发祥地天水一带出土的文物及当地地名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伏羲不仅为龙蛇,亦与虎图腾、葫芦崇拜有关,并有古代文献可以印证。  相似文献   
7.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8.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9.
释“东西”     
俗称物品为“东西”(“西”读轻声),当与方位南北东西的“东西”有关(“西”不轻读).新《辞源》即由此推想而释义为:“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日‘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乍思之似乎近理,细思却很可疑,因为古人确实习以“春秋”指代四季,指代一年;然而却不习惯于以“东西”概括四方,概括四方的常常总是“南北”.,不惯用“东西”概括四方,正如不惯用“冬夏”概括四季——然则这里总该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在其中吧!就以“春秋”可概括四季来看,这是因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王力主编  相似文献   
10.
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最早的始祖.晚近以来,闻一多揭示其为氏族之龙蛇图腾.刘尧汉又进而揭示其原为先民虎图腾,笔者继以为"伏羲"古音读如"白虎",古义实本"驺虞"印.黑文白虎"之省称.其分化态则有"白虎"、 "黑虎"两大类,而为华夏不同的支民族所分祀,其发祥地在渭河中上游.所代表的婚姻阶段为"四象"婚级阶段,对文明的影响广泛涉及民族学、姓氏学、天文学、地理学、神话学、宗教学、哲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