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范为启 《科教文汇》2020,(8):53-54,57
事物内部运行机制,是揭示事物内部架构关系规律性的机制。与形而上学的共同性思维传统不同,它阐发了哲学发展的新路径;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不同,它重塑了事物内部的哲学架构。从这个哲学架构及其重要属性出发,它探讨了哲学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都有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社会主义民主也不例外,它有着自己特定的质、量、度。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度的基本原理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度,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确地理解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事物的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3.
论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模式 ,是以学为主导 ,以产研为依托的开放的循环系统。在系统的循环中 ,学与产相互引导 ,激发了高校知识体系的更新 ,加速了社会知识经济的形成 ;学与研相互转换 ,孕育了学生科研的产生 ,推动了“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嬗变。高校现代人才的全面发展 ,就是在学与产研的良性循环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认识过程的创新机制,由实践、探索和创新三个要素构成。这一创新机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凝结。它以三位一体的逻辑体系,开辟了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它以哲学范畴依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建构了哲学的理论形态,透视了党的建党纲领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6.
应试教育,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特征,它是片面的。素质教育则不同,它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宗旨,必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把素质教育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促使并保...  相似文献   
7.
在产学研系统中,高校始终发挥着为科研和生产培养人才和输送科技的主导作用。从学研关系来看,高校所拥有的科技优势,使它成为组织和推动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从学产关系来看,高校所具有的辐射功能,又使它成为输送人才、厂校挂钩、转让技术和孵化企业的培养基和控制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