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对于山西民俗文化来说,其道德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生态环境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段,都有诸多人物粉墨登场,有的叱咤风云,有的杀身成仁,有的矢志革命,有的创新科技,也有的留下千古骂名。正是这些纷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才演绎出历史的悲欢离合。从古至今,史学界向来注重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一部二十四史,绝大部分都是人物的传记。  相似文献   
3.
我们射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1983年秋由普通中学改办的一所农村职业中学。现有22个教学班,在校生1215名,教职工103人。是国家教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和受国家教委表彰的科教兴农先进学校,是劳动部批准建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在校,四川省职教先进学校,遂宁市模范学校、文明单位,射洪县“三优”学校、劳务输出先进单位。近几年来,我们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办学,使学校有了较大发展,越办越兴旺,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一、更新观念抓机遇,适应市场设专业 射洪县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差,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劳动法》的颁布和劳动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给人才培训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  相似文献   
4.
范文明 《体育师友》2009,32(4):40-40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和训练经验加以总结,就铅球教学中常遇见的几个问题,初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原地掷铅球的预备姿势不正确(右手侧向掷铅球为例) 在原地掷铅球时,有的学生只降重心而上体不转动,使上体前倾或上体后倒,造成身体扭不紧,用力时转动力量较小。正确做法应是侧向站立,重心右移,右膝关节内扣,收腹,左臂放松自然下垂,上体转至投掷方向的相反方向,腰部扭紧,略抬头,持球臂略抬,这样有利于克服身体的后倒和只降重心不转体的错误动作,形成用力前的稳固支撑。  相似文献   
5.
学校与企业双方以资源整合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在科学建构“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整体融合”的新模式过程中,建立“教学工厂”,开辟“企业课堂”。逐步形成了“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教学新格局,这是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正在探索并实施的“校企融合办学”新模式。该校通过实施“六个共建”。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实现了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创新,减轻了学校实习实训的成本负担。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观念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缩短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连续三年来,美国经济稳健增长,各项生产指标大幅上扬的原因就在于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引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燃料.……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遽烈变化的内外形势,迫使中国戏剧剧目在关注现实的过程中,讥讽王朝腐朽,歌颂民主共和的内容渐趋增多.虽然当时的剧本因时代局限而遗憾诸多,但仍然起到唤醒时人,震撼心灵,催民奋进的作用,在中国戏剧史上写下了华彩的一章,也为今天的戏剧工作者留下了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的要求,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完成,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本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范文明 《中国教师》2009,(Z1):168-169
近代中国国破家亡的独特情势,造就了当时别具一格的文化环境。其间,作为文艺领域的顶梁柱之一——戏剧,如何适应时代,反映社会,成为考验其能否立足生存的重要条件。本文从近代文化、文艺、戏剧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社会变迁对戏剧变革的根本性影响,试图阐明现实生活在思想文艺等流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历来是人们重视和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内外纷扰的民国初年,道德教育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并不时被国人当作救国拯民的良方。本文正是基于当时社会背景,从《大公报》对民初道德败落的原因、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地位等几个方面的言论出发,分析了该报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态度和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