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阐明了信仰控制,包括信仰控制在社会控制中的定位,信仰控制的特质,信仰控制与政治法律控制,信仰控制与宗教控制,信仰控制在现代西方社会,信仰控制与我国的改革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认识论中有着其特殊的逻辑地位,而形成这种特珠的逻辑地位又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本文旨在从哲学史的角度来描述观念的认识论特质及其认识论意义。西方古代哲学的观念范畴观念作为一种思想的最早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时期,在古希腊哲学中,第一次使用观念这个术语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和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观念的大致意思是原型,是一切存在物的真正的、真实的对象。德谟克利特就曾  相似文献   
3.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宣传和传播的原则之一。它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外传播受众的差异性和传播信息的针对性。历史上,它曾对党和国家的对外传播工作起到过积极作用。当时实行这一原则,既有可能性也有可行性。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等诸多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新的挑战。将“内外有别”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实施的战术,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政治传播主体如何对待和处理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政治传播主体意识是政治传播主体在进行政治传播活动时对自身特定政治目的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性也具有两个层次:初级的层次和高级的层次。初级层次是指在政治传播活动中直接指向传播对象的意识;高级层次是指在政治传播活动中通过指向传播对象而返回到自身的意识。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政治传播活动中通过劝服性、灌输性和倾向性、强制性、单向性和虚构性一系列的形式和属性表现出来。在目前的研究中,一种突出的偏差是政治传播中用传播代替宣传;如何在外传播中保持和强化主体意识是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媒体要敢于在坚持政治传播中应有的政治立场,对政治事实的报道要有必要的政治价值判断,从而正确引导受众的政治价值取向。强化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策略是:保持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与受众之间的适度张力;摆正媒体的角色和位置,发挥媒体塑造政治传播主体良好形象的作用;政治传播战略的原则性与战术灵活性之间的巧妙结合;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基于实践基础的一种自我超越。它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却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因而它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内蕴,即蕴涵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非理性与理性等诸多关系对子。其结构呈现为诸多关系对子的适度张力状态。这种张力使信仰这种独特的超越成为一种人的植根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7.
一、政府新闻学的学科属性是政治传播从理论形态上理解,所谓政府新闻学应该是相对于民间或社会新闻传播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新闻学(能否构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的"学"在此姑且不论)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既然是政治传播,那就要体现政治传播的特质.政治传播区别于一般的文化传播、民间的新闻传播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第一,政党和政府是传播的主体;第二,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第三,要有明晰的政治价值诉求;第四,要有合理的政治价值引导;第五,传播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就此而言,具有政治传播学科属性的政治新闻学虽然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上的宣传,却也不能够丢掉宣传的基本特质和其所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全面辩证地把握宣传与传播的关系,防止矫枉过正.其实,放眼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政府的新闻传播,无论哪个政党或国家,都不可能淡化更不可能放弃其主体性、政治性、劝服性、灌输性和单向性而单纯注重所谓的"互动".许多重大的国内或国际政治活动表明,不同政党或国家通过新闻传播所承载的特有政治意图,以及与此相应的灌输性和强制性是新时期政治传播最为显著的特征.对此我们有经验可鉴,也有教训可取.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播研究在中国已经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那种仅仅翻译、解析西方政治传播理论停留于“关门论道”的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已经迫切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在我们看来,这种研究一开始还无法深入到具体的“策略技巧”层面,而是要从战略高度论说清楚.战略问题是涉及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弄清楚所研究问题的大背景及基本意义.本文就是论证和阐释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为之后更为深入的内容研究提供方向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美的表现形态作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探索。文章认为,“和谐性”和“崇高性”是贯穿于美的表现形态的两条主线索:“和谐性之美”包括优美、喜美、怪美;“崇高性之美”包括壮美、悲美、丑美。文章详尽论述了几种美的表现形态生成、展现过程中的客观性特征,以及在其被接受过程中的主体精神机制特征,展示了在美的表现形态中美与丑的对立、交错、渗透、转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