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卡之忧     
圣诞节就要来临了,校园内该是“贺卡‘雨’纷纷,学子欲断魂”的季节了。驭简御繁,考其类型,主要者似不外有三。赤裸型。或一声“明哥哥”、“傻妹妹”,或一句“哥儿们”、“姐儿们”;还“轻轻写下一千遍一万遍,想你想你想你……装在小小的信封里”。丝毫未经包装的赤裸裸的语言在阳光下发泄着不合年龄特征的早恋情绪。作秀型。“朋友,请别忘了我就像你放松心情唯一的频道;许下绵绵的祝福,缤纷彩虹上系着属于你我的那份璀璨”,文辞故作华丽、雅致、高深,搔首弄姿、虚惰假意、空洞无物,令人忽生“半壁见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荒地     
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盖因普通的心智必须用教育加以强化,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惟其如此,便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亡于天下”之说。教育岂容存在着“荒地”?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的是衔接;否则,“荒地”生焉。我们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确实也在刻意衔接,可那只是智力因素上的。每年高考全国各省市文理状元-公布,出状元的学校便竭尽招摇过市之能事,将偶然出局当成必然成果弹冠相庆。而每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作为中国高校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3.
“奇迹”的产生应该是令人幸福的,可有一种“奇迹”的出现每每使人产生痛苦。今天是6月9日,全国高考结束的第一天,无意间在堆满刊登着语文名师高考作文“指点江山”之“妙文”的报刊旁的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20万字的散文集《深夜的奇迹》,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此是在《联谊报》供职的李利忠先生赠送给我的。据传达室的田老师说,厚厚的书,无法从薄薄的报箱口子中塞进去,实在相差太悬殊,只好鱼目混珠,与马后炮“华章”放在一起,沾一点语文教学的“仙气”。因为我们的报箱是银行的保险柜改装的,外表极其漂亮,却不实用;这一点倒与时下的应试恰恰相反,“丑媳妇”见不得素质“公婆”,却比素质“实用”多了。其许不知是不是形式与内容抑或现象与本质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标准问题     
时下有关赞扬中国式应试教育的文章,在新闻媒体上露面的频率越来越高,且毫无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如《教育改革不要引进洋垃圾》一文说:“‘有一个数是10的87%,那么关于这个数下列哪个答案是正确的?’(1)大于10,(2)小于10,(3)等于10。这种题目,如果让中国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做都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美国17岁的高中生中,有49%的学生不会解答这道题。这是198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调查的结果。面对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任何人——不论是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5.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第一个吃西红柿的是英雄!第一个搞素质教育的是英雄? 看了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也许会感到古怪;看了开场白的排比,明眼人就会觉得问题的可思辨性了。唐人皮日休《咏螃蟹》诗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升。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螃蟹一身铁甲,两把钢钳横行霸道,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故又名“横行介士”。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要冒点风险,拿出勇气才行的,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盛赞“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勇士者,英雄之谓也。西红柿最早生长在南美洲秘鲁的崇山峻岭里,人称“狼桃”。顾名思义,这东西是暗伏杀机的。因此人们只将它作为观看之用,欣赏其成熟时那娇艳的色泽,谁也没有胆量尝一下。后来一个名叫俄罗达拉里的英国公爵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人遂称“爱情苹果”。名字的温情,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它的看法,还是没有人有胆量咬一口。直到一位法国画家于静物写生之余,实在无法拒绝诱惑,“拼死吃河豚”,感受到了那酸甜可口的美味,西红柿才走上了人们的餐桌。以“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之逻辑推之,“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同样是英雄。  相似文献   
6.
名著的悲哀     
《中国教育报》曾有消息说,当有记者询问一位中学生是否看文学名著时,此学生竟然反唇相 讥道: "看名著能考大学吗?"语出惊人,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不过,尽管出乎意外,但在"情理"之中,大可不必莫名惊诧。这种否定名著作用的观点具有 相当的普遍性。撇开偶然因素,这是目前语文应试陷于极端,评价机制趋向落后的结果。 然而,客观公正地说,造成中学生不看名著,除了语文考试指挥棒外,我们,包括家长和老师 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自由     
一年一度的中考与高考的磨难终于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莘莘考子的自由也终于开始了。这种自由是脱离题海,特别是语文题海折磨后的暂时心理忘却,颇有点“难得糊涂”的意味。媒体对我国现行语文应试教学模式的严厉批评是“误尽苍生”!从1901年屏弃八股文章,1904年构建第一个现代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算起,中国现代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已有一个世纪了,可我们的学校现在基本上还停留在考试至上、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题目,似乎有小题大做之嫌。提出问题就是提出疑问。“有疑处方无疑”,一个没有疑问的人,其实到处都是疑问,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对于教师来说,提出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是一项基本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的前提是“解惑”。不会提出问题的人,是绝对无法解惑的。其许道理实在属于常识,而常识通常是无须费口舌议论的。  相似文献   
9.
忧伤的忧伤     
近来在某市教育界常风闻这样一句话:“在人文理想与功利原则之间,我选择忧伤!”传言者每每以一种揶揄的口吻,大有“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之意味,让听者觉得“选择忧伤”者的无奈与无聊,简直就像个窝囊废。这绝非空穴来风,发出这一经典式感叹的是曾以拥有鲁迅为骄傲的某名校的校长,原因是象牙塔内科学文化的扭曲与人文文化的没落。于是乎具有敏锐新闻意识的媒体就将这隐含着“虎落平阳遭犬欺,凤凰落水不如鸡”的牢骚见诸报端(见2003年6月26日《钱江晚报》“新民生”专刊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把刀,南京又遭“大屠杀”!这是笔者惊悉“今年南京市高考成绩全省倒数第一”(中新网7月23日引《南京日报》报道)之后,产生的第一直觉。金陵六朝古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三莘莘学子惨遭教育屠刀,立马引起“大教育圈”内有关切身利益双方不同感情色彩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