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伴随着商周以来契约活动的发展,文学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题材-契约叙事.历经汉、魏晋、唐宋元的发展,到了明清,以契约为内容的文学书写空前繁荣.其涉及的契约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也为前代所不及.其中伦理契约又分为婚恋类、亲情类、友朋类三种.这些契约叙事文本凸显了中国古典儒家文化传统,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商、重利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新儒林寓言的戏谑演述──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维·洛奇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世界》(《SmallWorld》自1984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国文字,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被中国学者盛赞为西方的《围城》。1998年2月,作家出版社郑重推出《戴维·洛奇文集》,其中即包括了由赵光育先生翻译、罗贻荣先生审校的《小世界》一册。洛奇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一面进行小说创作,一面从事文学批评,在两方面均建树颇丰。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理论自觉。洛奇在他的代表论著《小说的艺术》中曾系统地提出了小说创作的理论主张,书中对“作者闯入”…  相似文献   
3.
对《金瓶梅》的五种主旨说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主旨新说:《金瓶梅》表现的是“理”和“欲”的对峙与两难。《金瓶梅》虽然在叙述层面表现出以“理”制“欲”的倾向,而在内的思想层面却是扬“欲”抗“理”,并形成“理”和“欲”的坚韧对峙,这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无法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梅新林、葛永海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人类文化传播从口授时代、印刷时代迈入电子时代之时,经典“代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阶段,由此引发的经典“代读”热潮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却无法持续性地向前推进,其理性回归之路应是从“代读”走向“自读”。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许多作品尤其是传诵久远的经典杰作中多有"季节叙事",即通过对故事情境中四季现象及其流转变迁的描述与刻画,以表达其思想与艺术上的用心。文章从明清小说季节叙事的主要内容入手,对故事展演的四季情境进行概述,进而探讨其以营构循环时序与聚焦时间刻度为主的叙事功能,和以承继诗性传统、营造意境为特色的抒情功能,最后试图揭橥明清季节叙事之文化意蕴:表层是关于冷热的世态隐喻,深层则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道循环"。  相似文献   
6.
四百年来,《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一直是个聚讼纷争的话题。本文对这一话题的研究史加以描述和总结,并对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辨析反思。  相似文献   
7.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明清时期士商的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讨论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形态层面,即雅与俗之分合,娱乐与教化之消长;二是文学主题层面,表现为从"原欲"到"情本"的跨越;三是文学精神层面,江南区域之文学经典高扬启蒙大旗完成对雅与俗、娱乐与教化的双重跨越。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音乐文化的最高峰,唐人小说对此有较多的记载和描绘.以唐代传奇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从音乐风尚、梦中受曲和勤政楼意象等三个方面对唐代音乐活动进行考论探析,可以发现唐代音乐文化具有全民性、高端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唐人都城诗所歌咏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两座城市:历史的金陵与现实的长安,两者固然有历史与现实中客观因素的差别,但是更重要的是诗人主观感受与审美表达上的歧异.这种审美歧异突出地表现在审美的对象、维度、姿态、格调等方面,它进而影响和派生了城市/政治文化构成、诗人城市认知"心理图式"以及城市人对于城市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文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城市文学的开始.在20世纪初的20年里,上海文学主要是沿着两条主干线索发展演变:一是言情文学,一是时议文学.前者主要是通过编织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来迎合广大市民对于风月言情的天然爱好,以商业文化为支撑,突出世俗性,追求商业价值.而后者主要是突出城市作为舆论中心的功能和意义,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批判性.如果说言情显示出城市叙事的感性化和欲望化,时议则代表着城市理性.20世纪头20年上海之城市文学图景的出现有其历史、政治、文化原因.此后,时议与言情的交织发展贯穿着上海文学的现代历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