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袁宏历史观的显著特点,是与其易学见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对易理的阐释是其史学见解的哲理基础.他根据<易>的阴阳之义来论证天人相通,从而推论出名教的起源;他根据<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对历史运动过程作出了变中有不变的解释;他根据<易>含天道、地道、人道,将历史变化和天人所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东晋史学家袁宏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是在纪传体史书兴起后、编年体史书地位下降的形势下出现的 ,它在结构安排、记时方法、叙事方法、史论的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编撰特色 ,从而更加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体例和规模 ,使其成为一种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裁 ,为促进汉隋之间编年体史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编年体史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唐初著名史家李百药受诏修撰的<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北齐书>记载了东魏、北齐两朝四十四年的兴亡史.虽然李百药的原稿今天仅存十七篇,但从这些记载中仍能窥见李百药民族观之一斑.李百药的民族观从编纂观、融合观、正统观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总体上看,他的民族观具有独特性和进步意义,但又未能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在正统观上表现出唯心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唐初著名史家李百药奉诏修撰的《北齐书》,记载了东魏、北齐两朝44年的兴亡史。该书所宣扬的君权神授观、皇朝德运观、历史盛衰观,分别体现了作者关于历史起源、历史过程、历史动力问题的认识,这既是对唐以前纪传体史书编纂传统的继承,又反映出唐初最高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诉求。总结李百药历史观的内涵及形成脉络,对于深化李百药史学思想研究,了解唐初政治与史学的密切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临近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即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作为曾经参加过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的阅卷教师,在这里就近三年来文综考题的知识分布、近三年来文综命题的题型特点、往届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应试考生如何进行审题与答题、应试考生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2010年文综《考试大纲》解读等问题,谈一些体会和看法,希望对莘莘学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唐朝著名史家吴兢所著《贞观政要》是关于贞观之治的比较真实的记录,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个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政治见解和史学思想,尤其是在民族思想上表现出的平等直书的民族撰述观、四夷宾服的民族一统观和慎战安边的民族管理观,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和具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朱熹历史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易学见解紧密相连。他从“《易》穷则变”演绎出自己的历史变易理论;他从气运“一盛一衰又一盛”的阴阳循环变易规律,导出人类社会“一治一乱又一治”的历史循环理论;他从形而上去看待阴阳变易,不承认阴阳之理本身能变易,从而推衍出三纲五常亘古亘今万世“定位不易”论。  相似文献   
8.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献通考·经籍考》通过广纳群说而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完整地创立起辑录体解题。它把诸家书目所评尤其是名流议论纳入既定的对四部群书“纪著作本末 ,考流传真伪 ,订文理纯驳”的内容层面与轨道上 ,锐意对儒家经典辨惑证真 ,对史林要籍指瑜摘瑕 ,对诸子名著括要发覆 ,对文坛杰作抉奥阐幽 ,藉此径为读者、学人提供了丰实的导读之资和学术依凭 ,实现了传统文献提要学的重大突破 ,显示出异常鲜明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中期,各家各派开始论证社会治乱的根源,并致力于探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历史观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孟子历史观中的天命论、过程论和动力论就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