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其重要的部分。近年语文考试中对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阅读教学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到发展阅读能力上来,如何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不妨“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见(现)了此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凡是看过这篇小说的人大概不会忘记这个细节的,笔者以为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是神来之笔,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这个要求,我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有以下几点见解。一、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变”;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  相似文献   
4.
常听学生感叹:"作文,作文,就似捉魂!"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无计可施,困惑于弟子们写作水平的太过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尽快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种无奈,那种茫然,几乎皆然。即使学生中偶尔有幸能出个把凤毛麟角者,也让师者倍感"陌生得很",甚至惊诧与自己的"指导"截然无关。于是,大家便异口同声地在呼唤作文教学的秘诀,千方百计地寻找写作教学的回天之术。作文教学的秘诀,自然绝无仅有。但,通往"秘诀"的大道,确实于冥冥中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它,就在你脚下;它,就在你身旁,下面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三感",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作文需要感悟,那么怎样培养感悟能力呢? 首先是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且引人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和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多元化。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文本本身的价值限度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一味要求学生对文本作无止境的多元化解读,要求学生思考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有时干脆完全脱离文本内容另起炉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一些与丈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不顾学生回答是否合理,是否互相矛盾,都没有进行必要的点评与引领.也没有组织学生来鉴赏这些答案的价值,而常用“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这样的含糊语言把问题搪塞了过去。  相似文献   
7.
《皇帝的新装》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老师在讲文章的中心时,一般都是根据“教参”归纳为: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但如果我们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这种基于政治局面的解读存在着一些不够全面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9.
感悟是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桥梁。没有了感悟就不会有写作,所以说,感悟是写作的生命。那么,怎样培养感悟能力呢?首先是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且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意,我们更要关心。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例如起床后照镜穿衣,这几乎是同学们每天都要做的生活小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小人物悲惨生活的同情”;而“《绿》是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对于这些课文也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否只有唯一的解读?可否允许师生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读?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