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一般以为,《大学问》也就是《大学或问》,是阳明关于《大学》精义的阐释,其意义在于它乃阳明《大学》观的晚年定论。本文认为《大学问》论述的是成就大人之至高,是最大的学问。阳明关于"大人之学"的具体论述处处贯彻着阳明哲学的基本原则、基本取向与价值理,堪称阳明哲学纲领,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此观点:《大学问》对程朱,尤其朱熹的批驳,反映了阳明中年后一贯的态度与立场;《大学问》对"良知"的界定与阐述与他以前的有关阐述,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高度吻合;《大学问》对"致良知"的阐述可谓阳明"致良知"说的概要。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生态人格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其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诗意的栖居者”。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礼正义论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以礼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公正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公正,是一种制度善,它优于个人公正和个体善,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是社会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是社会公正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儒学之兴,在于儒者振,还是儒教盛?儒学之难,在于儒者之感,还是儒教之弊?若还归问题本身,有必要对六十年来大陆儒学的历史与境遇进行一番追问与考量.从根祗上言,我们认为,真正儒学之不振非儒教之困顿,乃儒者之伪滥.当下大部分儒者在生命人格上的降止、陨落,儒家内在的明道正谊的理性自觉、至善万能的生命直觉与成人至圣的终极追求等真精神的萎缩、失落,儒者自身的异化才是儒学不兴的主要根由."人"之不存,"道"将焉附?  相似文献   
6.
《一贯问答》是方以智遁入佛门后的著作。该书以问答的形式阐述颇有争议的“一贯”问题 ,强调要透过争论把握“真一贯”,并根据华严宗的“一多相即”思辨将“真一贯”规定为“一是多中之一 ,多是一中之多 ;一外无多 ,多外无一”,同时围绕“格致”、“仁智”、“忠信”、“克己”诸命题 ,评论儒佛道诸家说 ,以揭示“真一贯”作为方法论原则的普遍意义 ,具有独到的思想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和资源保障。生态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包含了五个基本的环节,即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类环境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样态,是生态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人的生态道德智慧、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的综合体现,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用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话来说,生态人格是“一种自在的善,是自然在向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果实……是地球生态系统顶端的一个实验中心,一种高级的进化成就”。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如何谋求儒学复兴?学者们提出了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三种儒学当代发展路向.本文通过对儒学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与这三种路向不同的另一种儒学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发展路向,即“世俗儒学”的路向.“世俗儒学”也就是使儒学世俗化,不是要使儒学庸俗化,让儒学变得容易迎合民众的庸俗要求,而是要让儒学“祛魅”,清除儒学精神贵族化——以儒学为“生民立命”、以儒学救人类、以儒学代表人类文化未来——的倾向,将儒学化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导向.为谋求儒学世俗化,本文提出儒学当下迫切需要三大转变,即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熹思想的出发点在于《大学》,所以要正确地把握他的思想,就必须了解他高度推崇《大学》的文化意蕴与思想意义。文章通过对朱熹《大学》研究之创见与迷失的认真梳理与仔细分析,揭示了朱熹将《大学》分经传是为了便于“格物补传”,而朱熹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格物传”塞进《大学》,说成是为《大学》所补的“格物传”,实质上是为了“化己说为经典”,确立自己一家之言的绝对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