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情境,而需要在境遇中生成与转换.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哲学精神,更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全新理论。在现象学视域中,意义先于概念,存在大于本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宣言将教育引向体验之源,引向意义发生之处。同时,本文也展现了现象学的实践品性与教育实践性的契合。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现象学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超越教育知识的积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学应摆脱传统教育的偏差,以便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用体验和智慧来探索教育之真。只有回到教育本身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此理论是教育诗意地栖居和诗意地言说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自然流溢。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愈演愈烈的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使人们在追求科学知识的狂热中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远离生命体验,文化教育学第一代领军人物狄尔泰以生命哲学反抗这一自然科学化思潮。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个学派则诞生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代表人物兰格威尔德也属于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第三代。乌特勒支学派利用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帝,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生活现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范梅南则对现象学教育学的发展和超越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实践知识论的建构和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面远超出乌特勒支学派。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感受之知强调了身体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纯形式的知识必须与身体的体验相结合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行动。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在实践知识的推动下才可能成为师生间富有意义的智力活动。在实践认识论中,教师的身体知识和技能养育着教师智慧,而教师智慧又使得学科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性。教师在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认识论。养成实践智慧的过程与形成理论的过程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视域中的教育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之思试图打破传统的自然思维(包括自然科学思维)而走向一种哲学思维,在人文本体论的意义上发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无论是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都是要打开生命原初的体验,重新开始,在去存在(tobe)的道路上阐释并守护世界的意义。在定义人的困境中,西方的历史引发了现象学运动并开启了教育的本源之思。教育的真谛不是停留在为学者日益(知识积累)而是为道者日损(原初开悟体验)。本真的教育始终是引出、站出自己,保持超越姿态的理想性追求,现实与理想的张力维持着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实践。近现代的制度化教育已退化成一种职业训练,偏离了教育之本——教化的深远意义(意识品质的养成)长久以来蔽而不彰。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一个教育命题的现象学反思探讨教育的实践本性,以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严格科学态度追问教育是什么的本体论意蕴.以"实践一意义"取向回到教育本身,在直观体验中直接把握教育的"前概念之真",以纠科学主义笼罩下的教育理论之偏,脚踏实地,践履亲证,在实践中展开证明.实践现象学之思以哲学活动的当下生成维持着"思"之活力,它本身就可以直接体验为一种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者的意识敏感性和体知能力,使教育实践充盈而有活力.实践现象学是一种直接将方法性融入活动性之中的体知之学,它不过多地纠缠于概念、范畴的确定性和现象学理论的建构,而直接投入到行动之中不断生成、不断显现,从而阐释和守护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有工具化、技术化的倾向,其中隐含的危机是:英语说得很流利,却是个“文化盲”;事实上,英语教学应以成人为目的,加强文化的滋养,而不是把人练成手段与工具。  相似文献   
8.
浅谈英语语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通过对传统英语教学的问题进行反思,以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定语从句为例,提出英语语法教学不但要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记忆,而且要使英语语法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真实的教育生活体验,在"做"和"说"中学会使用。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教师"的界定说起,重新思考教育之根之本。由勒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引出教师存在的伦理内涵,由师生相遇引出本真的教育时间,由教师机智引出指向学生的实践。教育是由一个个伦理事件构成,把学生纳入教师的存在之中,学生的成长促成了教师的伦理成就。教师不仅是主体,而且是主体间性中的伦理存在。最后,给出一个新的教育命题:"师者,德也"。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性。另外,娴熟的技艺精通是一种参与到情境中的方式。面向思的教育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的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