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性知识传统、诗性传统、群众性等方面。《玛牧特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它是一部“活”的典籍,在彝族认同的实现、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依然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生活世界中,西南民族教育具有制度化、准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教育等三种基本类型,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三种类型的教育各有特点,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西南民族教育的研究应该以意义的理解为旨归。要理解其意义,应将其置于特定的生活世界中,在教育所构建的符号意义体系中通过对其表象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白裤瑶蚕丝文化体现了日常生活中教人向"学",教人向"善",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与强化,对生命的认识与思考,孝道教育的继承与发扬等教育价值。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化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高考文理分科指挥棒的指导作用下,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出现文理分科教学。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主要分为两派:支持和反对。轰轰烈烈的争论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升学主义"与"培养人"不同的目的。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区分"高中教学文理分科"和"高考文理分科"是破解该争论的关键。高中教学中文理合科,实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高校根据专业需要依据学生不同学科的成绩录取学生也充分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实践、民族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西南多元共生文化是西南民族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西南民族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总结。西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以教育促进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走内源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有关贵州屯堡人学术研究的主要历史,以及屯堡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论题。在此基础上,对屯堡人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屯堡人的定义、屯堡人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了有关贵州屯堡人学术研究的主要历史,以及屯堡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论题。在此基础上,对屯堡人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屯堡人的定义、屯堡人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一种“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民族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跨境婚姻子女及社交群体的话语分析,发现跨境婚姻子女面临刻板印象、言语污名两大结构性困境。在此境遇下,他们以“不管”“幼小”“抗争”等表达方式塑造“常人化”形象、“弱小化”形象、“被误解者”形象,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边缘处境。究其原因,跨境婚姻家庭的多重弱势身份是根源,子女既受到社会分层下的结构性排斥,又产生自我边缘心理回避学校互动。为了消解这一困境,需要从宏观社会和微观心理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包容性治理手段构建“无排斥、无歧视、无分类”的教育氛围,并利用跨境婚姻子女的跨文化优势,发展其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独立人格,以保障个体生存、维护边疆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共生教育是在西南民族教育中处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自然与人文的互融和谐是共生教育的生态伦理。走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应有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