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译法问题。首先 ,文章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特点。其次 ,通过对归化异化的理论阐释 ,揭示出随着各国语言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正确的译法应是适度的异化 ,或者说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 ,但总趋势是由归化趋向异化  相似文献   
2.
分期和分类是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对于传统译论的历史分期和分类 ,译学界至今仍尚无定论。但对于分期多采用历史学分期的方法。例如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下称《简史》)和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下称《史稿》)都采用这种方法。通过考察 ,笔者首先回顾了前人的划分 ,并在此基础之上 ,确立了新的划分标准 ,对传统译论做出了新的分期与分类  相似文献   
3.
佛经译论期(184—1111)是我国传统译论的发生阶段,也是我国译论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前人认识之上的重识,有助于我们摸清我国译论起始阶段的状况,加深对我国译论渊源的认识,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继承译论遗产。本文回顾了佛经译论史上两次大的论争,并认为正是这两次直译意译间的论争,推动了佛经译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症候阅读是近些年译学界经常使用到的术语.本文就此术语展开讨论,揭示该术语从阿尔都塞到劳伦斯·韦努蒂的演变过程,并解读了韦努蒂以"症候阅读"法试图改变阅读译文的方式,认为韦努蒂有关英美翻译史的研究,自始至终是运用症候阅读的英美翻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阐释学理论,在厘定经典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德国理查德·瓦格纳改编自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从时代境遇、原初文本的内在意蕴、合法的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透视,旨在对经典的演变及其工作机制作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的回顾(一)、佛教的传入、传播概述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正派僧徒传教,之后,西域地区的一些国家先后信奉佛教。张奏出使西域,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回国。佛教传入中国当是在他回国后的年代里。东汉明帝永明八年(公元历年)下诏褒奖招聚方士祭神求福的楚王刘英,赞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饲”,并将诏书宣示诸王。这说明在当时统治阶级中已有人祭佛。所以,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当是在公元前122年至公元65年之间。佛教最初传入之时,只在少数人中奉行,并未引起上层官吏…  相似文献   
7.
翻译过程论     
谭载喜《必须建立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科学,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并给实际翻译工作者提供行动指南。由此出发,翻译学首先应给翻译下定义。而这一问题我们今天已有了共识: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媒介的创造性活动。换言之,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使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第一个问题已得到解决,我们面临着第二个问题,即翻译的客体问题,也即翻译是以什么为对象的。翻译界对此众说纷坛。有人认为翻译就是翻译语言,有人认为应该翻译形式,还有人认为翻译当翻译意思。而近日出版的由王宏印同志编著的《英汉翻译综合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对此有独到的论述。书中认为翻译的对象,即翻译的客体,应当是文本,而不是话语、言语或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