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历代史书只记载了王昌龄开元十五年出仕后的简历,而对其出仕前的行踪只字未提。今人虽偶而提及王昌龄可能曾有过仕前漫游,但未能论定其漫游的确切时间和行踪。本文拟就开元十一年至十五年王昌龄的行踪作一个较粗略的考证。 此时期内王昌龄的活动线索,看似错杂无序,但有几个可靠事实可作为我们深人研究的突破口: (1)开元十一年王昌龄客居河东,在并州治所太原写了《驾幸河东》诗:“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思浓。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载此时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王昌龄的籍贯,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文苑传》称“京兆王昌龄”,《全唐诗》因其说,《河岳英灵集》称“太原王昌龄”,《唐才子传》因其说,《新唐书·文艺传》谓“昌龄字少伯,江宁人”,《唐诗纪事》和《唐诗品汇》因其说。 今人持此三说者均不乏其人。到底哪种意见合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考察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韵学学科建设要取得成功,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是其方向正确的先决条件,抓好“两纵”、“两横”的骨干工程建设是其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组织力量协作共建是其获取最后成功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5.
诗、词、曲、赋等主要韵文体式的形成都有赖于民间韵文的启动作用。说明韵文文体演变中的民间韵文启动律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规律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民间韵文在创作思想、创作过程及传播方式上均具有恒久不息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民间韵文启动律的存在对于韵文文体演变研究中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新世纪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与大竞争中为中华文明的弘扬作出新贡献,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要培养创新人才,一是必须建立起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教学和科研机制,二是必须建立起便于分享信息的全国协作机构。  相似文献   
7.
<正> 提起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一般人只知道他手秉重权、颐指气使而被伟大诗人李白所傲视并让他脱靴的传说。但是,殊不知这位连玄宗对之也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肃宗居东宫亦以“兄事”的倾朝权贵,七十七岁时竟被贬流到偏远的南国黔中道巫州(其治所在龙标县,即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  相似文献   
8.
张福清著《宋代集句诗研究》是在其《宋代集句诗校注》文献整理根基上的精心撰构之作,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宋代集句诗之发展及价值的论著,在宋代集句诗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或奠基意义。该著系统地对宋代集句诗作家与作品进行了较为翔实可靠的研究,第一次较为成功地完成了宋代集句诗之单体文学发展史的撰写,并较为准确地体现出这一文体之演变流程与发展脉络。同时,在充分认识集句诗之“集”所带来的信息密集之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可贵功能,将宋代集句诗所蕴藏的文化历史学研究价值及文献考据学价值发挥到极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集句诗拓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韵文的礼节之用 ,在社会制度转型的先秦奠定了多样化礼节之用的基础 ,步入封建社会后 ,经历了汉魏六朝诗曲以皇家世族为主的礼节之用 ,唐宋诗词以庶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元明清曲以平民为主的礼节之用等发展阶段 ,不但用于礼节的韵文种类不断增多 ,而且礼节之用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0.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