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印顺与欧阳竟无在《大乘起信论》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大乘起信论》,印顺从融通真常系和唯识系的角度回应欧阳竞无的观点,并重新解释《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的含义。他们的分歧集中在熏习的含义以及真如与如来藏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4.
印顺对《大般涅粲经》后分的解析体现出他对佛性和空义关系的界定。他认为后分的佛性含摄空义,是对于前分本体化和神我化的一种消解和转化。这一解读透显出印顺以空义贯通佛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蒲长春 《培训与研究》2006,23(10):37-39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扎根于对于如来藏观念历史和经典的解读。他认为,不论是如来藏的思想萌芽,还是如来藏的主流经典,都旨在说明如来藏的两个基本意趣:随顺世俗;融摄空义。印顺对于如来藏思想的梳理,体现出其如来藏思想空有无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大乘起信论>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大乘起信论>,印顺从融通真常系和唯识系的角度回应欧阳竞无的观点,并重新解释<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的含义.他们的分歧集中在熏习的含义以及真如与如来藏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