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新时期教师面临的教学和管理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心智化能力。这一能力也构成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本文在梳理心智化概念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提出教师心智化的内涵,即教师基于和学生、家长交往的先前经历和行为模式,觉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调整人际交往的心理过程。同时,介绍并分析了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侵入性、过度活跃、破坏性或具体化等伪心智化和非心智化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师心智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包括提升镜映能力、反思能力、学会正念教学以及加强情绪调节能力、提高抗压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在人际互动领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背景下,讨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抛弃原有的病理的、固定的和治疗化的心理健康医学观,转而发展心理健康能力观,即通过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相关理论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三因素六功能模型,包括教师的自我觉察与反思能力、情绪识别与调节能力以及关系觉知与沟通能力;对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自评量表和情景判断测验进行了综合,并从反思个人成长史、培养共情能力以及练习情绪调节方法和沟通技巧等层面论述提高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