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于2007和2008年选择广州南沙十九涌海桑、芦苇和海雀椑三种植物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四个季度定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芦苇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6种,密度2 236 ind.m-2,生物量6.61 g.m-2;海雀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22种,密度1 298 ind.m-2,生物量7.71 g.m-2;海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1种,密度429 ind.m-2,生物量3.73 g.m-2.结果表明:海雀椑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最高,海桑区最低,与海雀椑区及芦苇区差异较大.海雀椑生境四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优势种较明显不同,冬季为小头虫和沼蚓,春季为中华蜾赢蜚,夏季为莫顿长尾虾,秋季为疣吻沙蚕.三种植物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密度显著差异的原因与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及植物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20年深圳湾的底栖动物数据和文献资料,阐述了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城市建设对深圳湾底栖动物的影响、高有机质含量对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多样性降低导致深圳湾生态系统自净能力降低等,并提出湿地底栖动物资源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2年4月在厦门高殿潮间带8个取样站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4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18种,甲壳动物8种,其它种类3种。除了X6取样站外,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指数、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图均表明厦门高殿潮间带生态质量良好。X6取样站附近堆放垃圾,因而生态质量较差。与深圳湾潮间带、杭州湾潮间带比较,厦门高殿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生态质量较好。这与厦门高殿潮间带地理位置有关,它位于高(崎)集(美)海堤旁,通过海堤涵洞的水交换,使得污染物通过水交换而被稀释。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红树林生境之间的关系,2006年4、7、10月和2007年1月月底分别对集美风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6—2007年于集美凤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分别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5种和68种.凤林和山后亭红树林区4个季度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575.1和1625.6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60和50.59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栖息密度、年平均生物量方面凤林红树林区均高于山后亭.大型底柄动物群落组成、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的差异主要与两片红树林区的沉积物粒径和有机质含量有关.集美凤林红树林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底质粒径较细,为机会种沼蚓(Limnodriloidessp.)提供了合适的栖息环境;而翔安山后亭红树林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低、底质粒径较粗,更适合甲壳类穴居和潜居.  相似文献   
5.
底栖动物在红树林区的分布不仅限于林下,通常许多软体动物还能附着或固着于红树植物的茎、叶等地上部分.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共四个季度对同安湾两片人工种植红树林进行了树上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共获得底栖动物8种,分别隶属于软体动物门2纲6科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均属暖水性种类.凤林树上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10.74 ind·m-2,生物量为2.89 g·m-2.优势种为黑口滨螺和粗糙滨螺,前者主要分布在树干和较粗的枝条上且其密度在向海林缘达到最大,后者是唯一在6个采样点均能采到的广分布种.山后亭树上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6.51 ind·m-2和113.37g·m-2,优势种代表为角巨牡蛎和白脊藤壶,主要分布在红树主干和枝条上.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在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定量采样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种类101种,其中环节动物52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18种,脊索动物3种,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棘皮动物各1种。年平均密度为2084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52.32 g.m-2,次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21.23 gAFDW.m-.2a。春季(3月)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高于其他季节,而多贝类和寡贝类养殖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