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小学高年级阶段起,由于课业加重,课时又相对少,教师开始要求学生预习。可以说,学生预习收效大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最终结果。但是,如果教师在预习时不作具体的提示与要求,学生的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既耗时长,又无实效。所以,教师应当指定预习目标。  相似文献   
2.
李白(701—762)和王昌龄(698—约756)同时身为盛唐著名诗人,而且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一生有着密切的交往。王昌龄,字少伯,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三十岁时进士登第。大约四十岁,远谪岭南。第二年北归,调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几年后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又有"王龙标"之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称"七绝圣手"。著名的诗作《从军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都属七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相似文献   
3.
《学记》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它对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学制等等问题都作了阐述。而贯穿《学记》始终 ,作为主要教学原则的是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性 ,在《学记》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学记》前 ,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准确地说明启发的时机 ,不到学生力求通却苦于想不通的时候 ,不去指点开导他 ;不到他非要表达却无力表达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教给某方面的问题 ,而他不能理解 ,解决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即不能…  相似文献   
4.
在如怨如泣的弦歌声中传达出欲觅知音而知音难求的哀怨,诗人借假托之境表达“抚中徘徊,四顾无侣”的游子之悲.《西北有高楼》正表达了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对知音的渴盼与追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