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袁庭栋  白丁 《出版参考》2007,(11):24-24
我国民间最流行的一种关于姓氏的普及读物是《百家姓》。 《百家姓》作者不可考,一般人多谓此书为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当时吴越王钱傲虽已归顺北宋(北宋建立之后。吴越王还残存了19年),但仍保留王号,故而《百家姓》首句为“赵、钱、孙、李”,将“赵”列为第一姓,“钱”为第二姓。但此说不尽可信。  相似文献   
2.
在我面前呈放着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煌煌巨著--共有340万文字、40,000多条词条、3000多幅照片的<20世纪四川全纪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但是它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体大庞杂,而是让人爱不释手,因为它首创,因为它丰富,因为它准确,因为它精彩,因为它实用,因为它按年按月按日用一条条经过梳理的资料、一张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如实地记录了曾经长期位居我国第一大省的四川省的一百年.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后的成都城墙,几乎都是在唐代罗城的格局与基础之上修建的。对于已被毁坏的成都城墙,五代后蜀、宋代和明代均进行过各自的修筑。清朝建立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的恢复重修,使得成都的城墙、大街、大桥与城内各主要建筑的格局基本上一直保持到现代。在成都大城之内的西部,清代还专门修建了满城,用来作为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的驻地。满城在清代是相对封闭的,未经准许的汉人不能随便进入。清朝灭亡之后,除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得到过维修外,包括满城在内的成都城墙大多被逐渐拆除了,不过时至今E1,仍然能看到一些残迹。成都城墙的兴废过程,就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成都的城门     
成都自秦末筑城,但有关成都城门的文献资料明清以前的所知不多,本文重点介绍了明清直至民国、抗战时期成都城各个城门的历史变化情况,以及导致变化的历史史实。成都城门的历史变迁是一幅生动的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研究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精神与文化的力量,引领与促进“5·12”汶川大地震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是应当相信科学,树立信心,尽快地从地震灾害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其次是要继承并发扬巴蜀祖先面对重大灾难时所焕发出来的极为强大的再生力,重建我们的美好家园;再次是要正确认识四川人的性格特点,除了大众公认的轻捷、聪慧、闲适、幽默的性格之外,四川人还有勇武倔强的一面,这是今天我们重建家园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最后,我们要将灾后两个多月来所表现出的“雄起”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在擦干眼泪后微笑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爆发过多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可是,他们英勇奋战的结局不可避免的都失败了。史学界曾经有很多同志著书撰文来研究这种失败的原因,不少具体问题也被逐步地提了出来,流寇主义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大起义,也是在“流”字上表现最突出的农民大起义。在过去的有关史籍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明末农民起义军称为“流寇”、“流贼”,《明史》中记载农民大起义的部分也叫《流贼传》。 基于这种历史现象,早在四十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了流寇主义的问题,认为在这种长期流动的作战方式之中包含着一种流寇主义的政治路线,其特点是不重视革命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论证了成都为何最具幸福感。文章指出,所谓天时,是指良好的气候与价廉物美的出产;所谓地利,是指神奇而多彩的自然风光;所谓人和,是指最佳的包容性与和谐的人情味。其中,最佳的包容性与和谐的人情味是成都之所以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9.
笔谈三星堆     
[编者按] 2001年1月20日和2月12日,本刊分别与四川省历史学会和四川德阳市博物馆联合召开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座谈会",邀请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就三星堆文化的宣传报道、科学认识以及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等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进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随着基本建设战线的不断扩大,新出土的物日渐增多。面对这些日渐增多的新出物,作为传媒工作,有责任将这些物考古工作的新发现、新成就作出迅速的报道。这是对我国精神明建设极有益处的好事,是传媒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