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类的审美活动尽管受直觉、情感、非理性和无意识等因素的作用,但总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而具有理智性。具体而言,理性,是审美的客观基础;认识,是审美的前提和灵魂;思维,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有机因素。这是审美理智性的三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2.
形象思维规定艺术的创作方法。形象思维的对象,规定创作方法的对象;形象思维的内容,规定创作方法的内容;形象思维的目的,规定创作方法的目的;从而为形象思维的对象、内容、目的所决定的形象思维的形式以及对象化、物态化的形式,即是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事实上是我的《形象——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一文的下篇。在上篇中我着重论证了形象是审美的一个基本事实,批评了唯情论的片面性,并且从形象的内容与形式,形象的层次结构,形象的内蕴和外显等方面论证了形象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着重从形象的多种规定性上去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连山》为夏之易,《归藏》为殷之易。自夏易至殷易,再至《周易》,这说明《易》的思想源远流长,有一个丰富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易同为卜筮之书,有大致类同的构架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哲学、政治的内蕴。而《周易》作为后出的作品,它无疑又是借鉴,吸收了其它二易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其它二易的继承和发展。《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上面所说的《周易》就是指《易经》而言;二是《易传》,它是《易经》的最初注解。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二是《易传》成书的时间。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对《周易》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估价。《易传》的成书应早于老、庄,而有的美学史著作把《周易》的美学思想放在老,庄之后进行阐释;《易传》与《易经》本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有的美学史著作却认为“《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有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这样,无形中就贬低了《周易》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贬低了它的哲学、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从何处发祥的?我以为是从揭示人的自然本质开始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然的本质属性。什么是人的自然本质?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从人的活动方式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①。人的自觉自由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构成了人类活动方式的共同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人最终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成为万物之灵秀,正是这个特点使人具有改造自然、创造对象世界的能  相似文献   
6.
形象,是美学的基本范畴。这犹如商品之于政治经济学,概念之于抽象思维的逻辑学。研究美学要从形象开始,不能从美开始,也不能如李泽厚所说“从美感开始”。形象是建立美学科学的雄伟大厦之基础。形象中包含了美学的全部繁杂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矛盾是事物与人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的社会内涵是人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自然的、社会的人性。从美学角度说,形象的真、善、美,本质上即是人性的真、善、美。形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之性质,归根结蒂是人性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是人性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前,美学界有一些同志对德国古典美学家的审美自由观的实质,认识不足。因而往往把它同马克思的审美自由观混淆起来,甚至认为建立在实践观点上的马克思的审美自由观也是抽象的。这就把马克思的审美的实践自由观给一并否定了。审美自由观是美学问题的核心,是个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搞清这个问题,对正确认识把握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思维的角度看,任何艺术形象,都是艺术家的判断与推理之表现;任何门类的艺术创作,都是对形象的判断和推理.没有判断和推理,就无以形成形象的统一的逻辑结构,就无以表现形象的统一的逻辑运动.形象思维中的判断,就是对形象、形象逻辑的判断;形象思维中的推理,就是对形象运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推理.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法则.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有无判断和推理,是否运用判断和推理;而在于认识、把握对象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如抽象思维主要把握事物的属性,而形象思维主要把握事物的形象.由于把握对象的不同,从而表现对象的方式也就有了区别.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去反映对象的属性,而形象思维则运用艺术形象去再现、表现生活形象.如果说,在有些艺术门类中,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概念不被用来作为艺术形象表现的手段,就是说,在这些艺术门类中可以摆脱概念而再现、表现生活形象;那末,即使是这些艺术门类的艺术形象,也都是艺术家的思维的判断与  相似文献   
10.
《易传》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不认为美是人心的产物,也不认为美是神的创造,它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美的现象的。它认为自然万物之美,是天地阴阳两气相交而生。《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它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美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现象。《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就是说,自然美在于天地万物的刚柔交错,社会美在于人们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礼仪制度。《易传》认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