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经济相互促进,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老河口市和襄阳县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优势,形成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贸易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以农兴镇、以镇促农,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鄂西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开发潜力。该区域生态文化旅游整合应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以文化旅游产品为纽带,以产品优势互补,市场互补为条件,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和大产业,推动鄂西地区各类资源整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鄂北岗地农业结构调整分析与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动力。鄂北岗地农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由于受风灾、干旱自然条件和农业管理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有较大的波动性。时值农业经济大发展和南水北调的有利契机,构建适合鄂北岗地特色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即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改善基础设施为条件,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走农产品加工之路,以促进该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教育要紧密联系地方实际,加大地理技能创新教育力度,加强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地理规律的能力、地理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5.
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地方院校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区域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后。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要加强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地方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涵盖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与教学模式四大环节。其培养目标是造就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课程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地方旅游院校应抓紧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与教学和科研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突出地方特色,面向国际市场,加大实训力度,努力构建"理论--技能--实践"捆绑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地方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鄂北农业环境分析与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农业的迅猛发展,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鄂北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经济,走绿色农业之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养现代化龙头企业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近几年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产值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市初具规模。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品牌意识滞后,营销不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精、深加工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育不健全等。最后就如何提升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出对策建议: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等。  相似文献   
9.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地区,是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川鄂湘三省的交汇点。上接巴蜀,下连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是连接川东、鄂西、湘西与江汉平原的通道,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机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自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  相似文献   
10.
在流域概念的基础上,评价与界定了流域地理学的学科基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认为流域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是流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必要尽快地系统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