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历史教改的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讨论、思考,不要填鸭式地一讲到底,教师包办一切。应该说教师作主导,学生是主体,阅读是基础。讨论是启发,思考是关键。努力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2.
容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舒适豪华的西方生活,立志终生献身于西学东渐,“维新中国”。从他回归祖国探索救国救民开始,历经教育救国、变法立国,直至晚年投向革命,始终渗透着容闳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正是容闳的伟大之处,也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和后辈继承发扬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1947年5月30日《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国统区的民主运动,称之为“第二条战线”。他把学生运动看作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并且断言:“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这就是我处理这节教材的指导思想。《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五编第二章“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分两课时:解放区的军事斗争,一课时;国统区的经济政治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一课时。我个人认为,国统区的经济政治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两者是因果关系。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国统区的民主运动。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国统区经济政治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四十多年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以其敏锐的触觉、深邃的思想和通俗的文字总结了明末农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被作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模文范章。亦正是由于《甲申三百年祭》涉及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要的关系问题,使这篇文章落下了“反科学”的把柄,成为郭沫若的著作中最具争论性的文章。今日重读《甲申三酉年祭》,拟就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两方面谈谈看法。一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战争都有文字记录。但是,不管是钦定正史的编撰者还是俾官  相似文献   
5.
邓力群同志在《一个呼吁,一个请求》一文中说:“大家都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独立,能够富强,我们的民族尊严能够得到维护。”因此,他请求广大的史学工作者“从不同的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向我们的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898年的革新家梁启超,曾把历史看作是“爱国心之源泉”,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各行各业的青年,都要懂得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加强历史教育,单靠几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开辟第二课堂,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历史课外活动,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历史讲座,召开历史故事会等等。我认为利用黑板报,或者墙报的形式,办好历史园地,这也是普及历史知识,发展学生智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