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测树高     
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要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首先要掌握正比例的知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2.
一节数学教学课时,我对学生讲了下面的一段历史故事: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料,副使参与谋划,劫持匈奴太后。东窗事发,苏武受连累被抓。几死未成,劝降不从,匈奴主无奈,遂将苏武放逐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声称,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时,才放苏武归汉。苏武在荒无人烟、生活极端困苦的北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后来,经当初一起出使匈奴的随员巧妙设计,匈奴主不得不同意放苏武归汉。  相似文献   
3.
“模糊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如:“离离原上草”(《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题目),“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艰苦的岁月》)等等。(其中带点的字是模糊现象的典型词语)这里无论其作者的写作技巧多么高超、表现手法多么完美,但是,说白了,也还是“模糊”。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数学教学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人们已习惯地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数字、图形等等,非常严格,具体清楚,似乎不存在“模糊现象”,而事实上,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不仅有,而且也比较常见。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分析,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拣”了一节体育课,开了一个别开生面、气氛热烈的数学辩论会,给我的感受和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有趣的算式”如下:先计算一下12×42和24×21的积,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12×42可以改写成12×2×21=24×21,所以12×42=24×21。这样的算式还有12×63=36×21等,你能再写出一个吗?以上是现行人教版《数学》第七册P65关于“有趣的算式”的全部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参考答案,仅在P75上有一句提示语:“(教材)第65页下面的有趣的算式,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按照教材上“等积变形”的方法,进行了多次反复地尝试、验证,例如,12×64=12×4×16=48×16;18×24=18×2×12=36×12等,虽是等积变形,…  相似文献   
6.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其方法特别,意义重要.本文拟对其两种方法进行评述,并加以对比分析. 教学内容,参见<数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9页.教学方法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钟表的时针分针每天重叠多少次?”这是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招聘职员的一道面试题(参见《读者》2004年10期第18页的《微软的面试难题》一文)。应聘的都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许多人凭直觉想象,很快说出了答案是24次。可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45年,现有教学班33个,教职工102名,在校学生2600多名。是山东省日照市小学界教学教研的龙头小学,也是首批跨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行列的学校。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材《数学》第五册P47第12题:拿12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它们的面积怎样?分别填在下面的表里。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01年第2期第31页刊登了《对一道竞赛题解的补正》一,中指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习题与解答》一书中“分母是1001的最简真分数共有多少个?”原书答案994个有误(我们在辅导数学兴趣班时,也发现过这个错误)。原作利用分析、推理、筛选等方法,给出了正确答案720个。我们对原研读了多遍,觉得原作介绍的方法,缺乏条理感和直观性,我们还特意把这种方法,试着介绍给几位五年级的数学优等生.他们都说这种方法不大好掌握,计算难免有遗漏。现介绍这道题的另一种解答方法,以作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