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生之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和中国艺术的核心。坚守传统的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独抒性灵,化生意境,文行水流,放荡不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实现"生生之美"的美学追求,小说激荡出生气流衍、包容和合、自由通达的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末以来,文学研究出现政治关怀倾向的轮回。从想象的维度重新解读30年代作为重要批判话语的革命文学,革命源自对自由的渴望,革命文学亦源自晚近知识分子在生死之间对现代中国的悲壮想象,作为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革命文学家和革命文学具有了引领人在逆境下重新开始、创造自由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韩流”为代表的时尚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行为,对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双重作用。“韩流”文化的成功,在于主动迎合韩国市民社会转型,实现了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现代性转换。今天,中国正处在市民社会发育、成长的转型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对话借鉴多元的“韩流”,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视野、过程、内容和方式的多种转换,发挥时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营造和谐活泼的大学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流布甚广的陈独秀、邓以蛰“世交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两人相识很有可能因邓以蛰姐夫葛温仲介绍,陈独秀与邓父艺孙先生开办尚志学堂的合作及安徽公学期间的同事兼好友关系,进一步拉近两人距离,至于安徽公学的师生之谊、陈本人风采和声望,更使得邓对陈是亦师亦友.两人对文艺本质功能、现代中国书画艺术看法的高度一致,根源在于对改造国民性的高度认同,而国民性问题也是陈独秀对邓以蛰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文学这一指定范围,阿英确立了政治的三重特性:革命性、理想性和先锋性,以及形式的三个层次:规范性、总体性和发展性。对“革命文学”的阶段限定和政治与形式的多重理解,构成了阿英的人本主义文学政治观。阿英的实践启发学界建构文学政治的“一体两面论”,解决文学与政治的共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唯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30年来的阿英研究,研究者主要围绕文学与政治、内容与形式这两条线,以阶级一元决定论视角得出阿英左倾激进的基本判断,形成功利论、范式论、成长论、特征论等几种观点.实际上,阿英文艺思想是一个"理念政治-先锋现实-力的美学"的三维结构,前者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先锋现实关乎内容,力的美学关乎形式,阿英希望通过两者完美结合,在文学与政治实践的同向行进中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
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配套的是,专业本身的基础课程改革滞后。面向专业发展要求,引入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模式,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课题,但高校教学仍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观念.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两个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探索"SMSP"(Study Mode on Systematic Projects/项目伴随制学习)的"秘书实务类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基于行动的自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模式,适应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了学生秘书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