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诵赋而惊汉主——司马相如与汉宫廷赋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宫廷文学侍从,他的宫廷赋创作三次“惊”动汉武帝,既成就了他与武帝一生的文缘,也奠定了其在赋史上的“赋圣”地位。相如献给武帝的“天子游猎之赋”,形象地表现了汉武帝时期文化的形成,他的创作既是汉帝国文化制度统一进程的产物,又引领了汉赋由蕞尔小邦而蔚然大国的新时代。但由于汉代赋家的生存地位与创作处境,相如始终只是皇帝身边的弄臣,其赋作的内在矛盾,同样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汉赋与礼学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汉大赋的形成及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汉赋与汉代礼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赋家对汉代。天子礼"仪典的翔实全面的描写,标志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礼制的建构与完成。具体而言,汉大赋的崛兴与汉武帝时崇礼官的关系、赋家又多属礼官系统,决定了汉赋对天子礼的记录与描绘,这里又包含了赋家的尊帝都与崇王道的思想。同时,赋家崇儒重礼及尚文观念,亦与汉大赋繁之缛词之风格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地理学与疆舆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史上,作为文体的赋与作为文化一分支的地理学关系极为深密,究其原由,主要有二:一是早期地理著作对“九州”的铺叙直接影响了赋体的形成;二是赋体直陈描写的方法最适宜对山川形胜的再现。 我国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尚书·禹贡》。就用1193个字依天然的江、河、湖、海为线界划分“九州”。铺写全国地理概貌,从政区到农业、物产、贡赋、山河、交通等内容均作详密表述,使自然区、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构成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整体图式。而其描述方法,则以铺叙见长。如“厥贡惟球琳琅玕”一节云:“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句式整饬,韵散兼行。他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描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掌天下之  相似文献   
4.
许结 《天中学刊》2014,29(6):1-4
郭维森先生治学涉及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辞赋等多个领域,其辞赋研究之成就与思想集中体现于《中国辞赋发展史》一书,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诗赋传统之考察,二是取则正宗之批评,三是作品诗意之解读,四是赋学人格之彰显。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时立乐府之制与献赋之风有着内在的联系,乐制思想的象德缀淫与辞赋创作的欲讽反劝也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孔子倡导“思无邪”、反对“郑声淫”,是对乐制和诗教的要求,而从殷商的《桑林乐》到战国楚人的《好色赋》,正显示了继“郑声”而归“雅正”的思想演变。汉代乐府的内廷娱乐性质与象德缀淫思想的矛盾,辞赋创作欲讽反劝的矛盾,均在乐制的变迁中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6.
清人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赋论,对于我们探究赋的源起、发展与学术的关联,具有启发意义。汉大赋博物有如史志与类书,以及唐以来科举考赋制度.客观上推动了赋体创作的学术化倾向。在赋学研究中,历代赋论更多地体现于实际批评的诠释与评价,注重的是赋家的才学与赋作的功用。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则与学术传统、文化制度及赋体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7.
司马相如以文章显汉世,研究者的关注多在辞赋,于政论文甚少论列。读相如有关武帝朝政治的议论文,其《喻巴蜀檄》的开边政略、《难蜀父老》对汉德的构想、《封禅文》于帝国新宗教的建立,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巨大的历史影响。由政论文旁涉于辞赋诸体,颂汉为相如一以贯之的思想,并通过汉武帝的“功业”营造“汉德”,是其当代性的言宣及其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首次提出赋体写作的“侧附”说,并指向“言务纤密,象其物宜”的奇巧“小制”,又以“理贵侧附”的范畴界定,以彰显赋“理”的意义。对此,前贤于“侧附”的词义诸如“从旁附会,有所寄托”类的文辞表达,有所言述,但对关乎赋体“寄托于物象”类的写作方法,则鲜有专论。而从赋体的创作生态着眼,对“侧附”的释解必须关注赋体的两个视点,即“赋体”(小制)与“赋理”(理贵);于中探寻,又可发现赋史由小制延展到从“谋篇”到“句法”的创作路径,同时由“理贵”旁渲寄托又引申出对赋体创作“比法”介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自司马相如献《大人赋》,汉武帝读后“飘飘有凌云之气”,“凌云”已成历史上人生际遇与文章才气的代词。考察相如献赋本事,兼括武帝耽方士之术与相如居官清冷的不遇情怀,而后世以“凌云气”或“凌云笔”拟写人生与文才,形成了该说由读者到作者、由仙气到文气的变迁。回归历史,从制度来看,相如赋之所以能惊动汉主,既与武帝好赋有关,也与当时的献赋制关联;从文人情怀来看,其中“奴颜”与“风骨”隐含着历代士大夫的无限甘苦。回归赋体,以相如赋为代表的“凌云气”与以徐寅赋为代表的“锦绣堆”,又呈现出汉大赋与唐律赋创作的不同审美,从而成就了一段文学史的佳话。  相似文献   
10.
<正> 宋人王禹偁有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日长简仲咸》)。所谓“道根源”,即指《老子》五千言对“玄之又玄”、“常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的探寻。对此,前人或重其自然性之超越,或重其社会性之权诈,解“道”说“德”,滋蔓颇甚,故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老子王弼注》谓:“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