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古代诗论中关于赋、比、兴的理论遗产相当丰富,曾经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前辈学者对辨明赋、比、兴的本义作了很多贡献,在1978年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不少学者对赋、比、兴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是,由于未能对赋、比、兴观念演进、发展的实际过程进行认真清理,以至这些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没有能够进一步深入。为此,本文拟就赋、比、兴观念的演进和发展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赋、比、兴之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里所谓“六诗”,是说六种样式的诗歌,语意是十分明确的。《周礼》系先秦故书,儒家经典,可见,先秦时期赋、比、兴乃是三种诗体,这也就是赋、比、兴的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是对《水浒》一书最正确的评价。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水浒》的要害是投降。一部《水浒》,突出地刻画了投降派宋江的形象。具体描写了宋江混进梁山农民起义军后,如何推行一条投降主义路线,如何叛卖革命,以及如何带领这支被他改变了性质的农民队伍镇压别的农民起义军的全过程。出身于地主阶级的宋江,“自幼曾攻经史,长大亦有权谋”,是一个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十足的野心家、阴谋家和反革命两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齐梁间卓越的文学美学家刘勰,集先秦至南齐文学美学之大成,精心撰写了《文心雕龙》这部长达三万七千余言的文学美学专著,建立了一个体大思精的古典文学美学体系。这一文学美学体系是他“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从人文宴践经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批判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学美学遗产,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美学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考察已出的几种文学理论批评史,或采用通史的办法,按上古、中古、近古等分期;或参照通行的文学史,大体按历史朝代分期;或一般径直按年代先后,以文学理论批评家的姓名为章目,而不标明分期。在本人看来,由于作者的见地和用意不同而在分期问题上分别采取不同办法,自然都应当容许,但是上述几种情况均未能显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本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此,本人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了新的划分,即分别以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金  相似文献   
5.
“德”首先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后来又成了一个文艺学范畴,并渗透到了文艺领域的诸多方面。它不仅成了对文学艺术家的根本要求和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又用以指称文艺作品的性质和内容,并孳衍出了乐德、德音、文德、比德等文艺学范畴,形成了关于“文德”、“比德”、“乐以象德”等的文艺理论观点和学说。“文德”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德”这一范畴的诸多涵义。“乐以象德”说的提出及其内容与影响。美学上的“比德”说及其对我国文学艺术的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库》的出版 ,无疑是美学界的一件盛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美学不仅源远流长 ,而且博大精深。这些美学论著有一个显著特色 ,即从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中来思考和回答美学问题 ,而在思考与回答美学问题时 ,又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就其中对中国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而言 ,道家痛感“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庄子·骈拇》) ,愤激地说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民。”(同上《缮性》)他们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同上《天道》)、“淡然无极而总美从之”(同上《刻意》)的美学见解 ,…  相似文献   
7.
自从我们党全面批判“两个凡是”和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以来,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要求,在我国第四次文代会上周扬同志所作《继往开  相似文献   
8.
论“兴象”     
“兴象”是由殷Fan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而言的,而殷Fan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而言的,乃是指具有审美感兴特征而意余言外的艺术形象,《河岳英灵集》所收盛唐诗作提供的艺术形象大多兼具审美感兴特征和意余言外的特色,“兴象”这一范畴可以说是对这一显特色的理论概括,它较之“意象”更为强调了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意”的审美特性,殷Fan之后,“兴象”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少学理论批评家多既言“兴象”又言“意象”,而往往是在此“意象”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来言“兴象”的,可见“兴象”是对“意象”的超越,或说“兴象”说是“意象”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美学上的“比德”说的由来作了详尽述说,指出“比德”是我国传统文艺中审美内容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方面,与我国传统的艺术方法“比兴”相关联,并对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