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于同一事物的观察,由于目的不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果往往也不同。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观察点,实验中应该观察什么,不该观察什么,是定性观察还是定量观察,是重复观察还是综合观察,是静态观察还是动态观察,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点上,才能真正达到去伪存真,掌握实质的目的。   a.同一实验,观察点随反应依次后移,实验结论也就对应递增。小学自然编排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循序渐进。因此在一个实验过程中,按教学梯度,分先后顺序找出不同的观察点,可以依次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凝结…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  相似文献   
3.
制作需展翅的昆虫标本,如蝴蝶、蜻蜓等,常见的办法是:捕捉、用毒气瓶毒死、用展翅板定形、干燥、再放入标本盒永久保存。从毒死到展翅成形时间较长,其间的相互碰撞,人的粗心制作使它们残缺不全,往往能制成标本的只能占60%左右。对此我进行了改进,把毒气瓶、展翅板合二为一,做成昆虫标本一次性定形盒。盒的制作方法是:①找一些废弃的光碟盒,去掉里面不要的部分,只留外盒。②各剪一块有一定硬度的泡膜,在中间挖一条或长或短的槽,以便能放进大小不同的昆虫的躯干,再把泡膜装入光碟盒的下底盒内。把毒气瓶改为毒气盒的主要优点…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第二,铁丝与酒精灯外焰接触面小,受热面窄,热传递慢,如果遇到风,火焰摇摆,铁丝受热时有时无,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教材不仅介绍了一些科普知识 ,而且几乎所有的观察或实验 ,只提供思路 ,不提供答案 ,要学生亲自观察或实验后 ,自己得出结论 ,从中尝试创新。还注重创新梯度的培养 ,各教学段均安排了一定的内容 ,提供机会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自己搞小制作 ,从中进行创新。从多年的自然教学中我认识到通过这些途径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寻找缺点 ,改进实验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实验装置 ,可能有它不如意的地方 ,因此要找出它的缺点 ,大胆改进 ,这种缺点发明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时 ,原实验是在…  相似文献   
6.
实验让学生学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自然教材不仅介绍了一些科普知识,用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创新,而且对观察或实验,只提供思路,不提供答案,使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或实验后,自己得出结论,从中尝试创新。注重创新梯度的培养,各教学段均安排了一定的内容,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搞小制作,从中进行创新。从多年的自然实验教学中,我认识到通过这些途径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寻找缺点,改进实验装置。有些实验装置,可能有它不如意的地方,因此要找出它的缺点,大胆改进,这种缺点发明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在上《液体的热胀…  相似文献   
7.
8.
小学自然大纲指出:小学自然担负着向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因此教材不仅介绍一些科普知识,用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学生,而且重视学生创新,几乎所有的观察或实验,只提供思路,不提供答案,要学生亲自观察或实验后,自己得出结论,从中尝试创新。还注重创新梯度的培养,各教学段均安排了一定的内容,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搞小制作,从中进行创新。从多年的自然教学中我认识到通过这些途径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寻找缺点,改进实验装置,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实验装置,可能有它不如意的地方,因此要找出它的…  相似文献   
9.
“热空气上升可视仪”是根据阳光下的物体都会有影子这一原理研制而成的,如图1所示。它由射灯、电炉、纸屏三部分组成,可用于小学自然或综合实践学科。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充分证明热空气上升,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在点燃蜡烛的上方悬吊一纸条,根据纸条的飘动来间接推测得出热空气在上升。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由大量的粉尘、水蒸气等组成,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见的。如果将电炉接通电源,电炉上空的热空气就会急剧上升,在射灯发出的强光照射下,急剧上升的粉尘和水蒸气都会把影子留在纸屏上,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生动。热空气上升可视仪@谢…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11册《电磁铁》是第6册《磁铁的性质》的延伸,《电磁铁》又分《电磁铁(一)》和《电磁铁(二)》两课。《电磁铁(一)》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电磁铁(二)》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可以改变及改变的因素。我设计的课题是《电磁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