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2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特别契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健全发展。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开展“经验数学”教学的方法,主要有经验共创、教法助推、师生共促等。  相似文献   
2.
由一堂课引发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讨论得比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形成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探究学生能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所谓的探究并不完全是自由探究,教师在探究中的指导作用很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来实现;在对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不能只重过程而轻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仅存在教师激情不足的问题,还存在激情过度的问题。从教学激情的本义看,激情过度是对教学激情及其作用的误读;从教学语言艺术看,激情过度是对教学语言艺术求而不达的体现;从学习心理看,激情过度容易导致学生疲倦;从学习主体看,激情过度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从教学目标看,激情过度容易造成目标达成的偏失。因此,笔者提倡教学中理性的激情。首先,正确认识教师激情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将激情建立于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相似文献   
4.
时下,不少在父母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却对父母表现了令人心寒的疏远与冷漠。孩子的这一表现引起了家长及社会的关注。如何面对孩子的这种冷漠,本刊记者最近通过电话与书信,采访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费秀芬女士,请她对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现整理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学生应有的生存状态,也是学校教育应然的追求目标,但现实中由于外在权威、内在权威和无形权威这三种压抑性权威的存在,学生的自由遭到了粗暴的践踏,但对话由于其直接、交互、相遇等特性为压抑性权威的消解和学生自由的彰显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给我国课程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即西方课程话语和文化有可能消解我们自己的话语和文化。自近代以来,我国课程的发展就一直是建立在对外国课程的借鉴基础之上,呈现出自身发展不足的状态。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为了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必须要有一种课程自觉意识和以这种意识为指导的本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育师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教育师资问题集中体现在缺员与超编并存的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严峻的师资队伍补充不足、教学任务与专业素养失配的实践矛盾凸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乡村吸引力式微、教师的单向度流动以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不足。乡村教育师资问题作为一项复杂性系统工程,需通盘考虑,凝聚各方合力。其改进路径为:从宏观层面加强政策倾斜,平衡乡村教师的师资结构;从中观层面推动“县管校聘”,强化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从微观层面完善培养模式,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8.
作文讲评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教师的讲评应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j讲评形式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等.  相似文献   
9.
恢复性实践是美国教育界为应对零容忍政策下的惩戒滥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校纪律教育范式。这一纪律学说以恢复性会议、环形对话、家庭群体决策、小型临时会议、情感性陈述、恢复性问题为主要措施,主张纪律问题应从管理行为转移到建立、培养和修复人际关系。在本质属性方面,恢复性实践主张纪律实践的焦点是人的成长、保持良好纪律的调控杠杆是内部制裁、学校纪律体系作为一个连续体应兼顾预防与干预。在价值功能方面,恢复性实践在解构学校控制主义的同时还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发展学生的社会资本。该纪律学说对于我国学校纪律体系的完善和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费秀芬  刘波 《今日教育》2022,(11):63-65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这里的“困难学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后进生”。他们智力正常,但由于自身原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学习、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比较落后而需要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关于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问题,当前已经有诸多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笔者谨以一个后进生课堂上三次答问的案例为出发点就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去除该问题认识上的一些“遮蔽”,供同行参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