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贺松青 《现代语文》2005,(12):29-30
“景外之景”是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启示的。中国画多为山水之作,对景物的观察讲究“以大观小”,景物表现要“小中见大”。“小景”是指画中具体描绘的景物,属于有限之实景;“大景”是指暗示、潜隐着的象征性的艺术空间,是可以由欣赏者想象飞驰的“虚景”。王夫之将大景、小景之说,引入到诗论之中,要“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夕堂永日·内编》),他说:“凡取景远者,类多梗概,取景细者,多入局曲,”妙在“即远入细”,“使远者近,搏虚作实”。这里对景物大小、虚实的辩证,很好地揭示出景外之景的精神实质。其实“景外之景”的第一个“景”就是小景…  相似文献   
2.
“身与竹化”是苏轼艺术创作论的经典之笔。它回答并解决了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创作构思时感情的注入问题和在具体描绘形象时“我”的隐藏和跳出。而“我”的跳出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无我之境”极相似。所谓“无我”,是“我”从具体的形象中跳了出来,做到“我”与“物”溶为了一体。“身与竹化”,竹中有我在焉。故“无我之境”实乃“有我之境”也。  相似文献   
3.
把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重视“味”的特点,运用到诗歌的欣赏中来,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以“味外之旨”论诗的鉴赏理论。司空图的“韵味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欣赏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