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对西方近代文化中"历史主义"的崇尚,使中国文学史理论建设和史纂实践在二十世纪初叶便完成了现代转型,并初步获得了现代性品格。同样是对"历史主义"的过分倚重,又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刚刚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便深陷一种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失却了其独立性品格。百年文学史观念的演化经历了进化论文学史观、实用主义文学史观、唯物论文学史观这样三个阶段。其中均贯穿着"历史主义"这样一条主线。目前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讲,是"历史主义"的危机。文学史研究的出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历史主义"的规范、标准和惯例体系之外,构建一个以"经典主义"文学史观为主导、以文学自身进化观念为核心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界对“全球化语境”的研讨已历时数年。学们大多是将其视为不言自明的术语及理论加以运用,并未对“全球化语境”的可行性、适用性予以充分论证,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亦缺乏清醒认识。目前条件下的“全球化语境”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性全球化”。这是一种纯西方式的语境。对这种语境的营造、追捧、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化殖民主义、“西方中心论”的认同与接受。本旨在通过对其的重新研核及对当代论发展历程的全面反思,列举出我们的论建设中所存在的经验前置、语境混淆、观念错位、价值迷失等问题。要建设,而不是解构或颠覆,这是本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击两鸣别开生面红楼一梦,只因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便演义出绛珠仙草“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过他了。”这样一段“木石前盟”以泪还债的故事。于是眼泪也就成为黛玉的象征,黛玉成了眼泪的化身。“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终落得“泪干春尽花憔悴。”观黛玉一生,可谓是因泪而生,泪尽而夭。正是这泪中所含的千般愁怨,万种情丝,纺织出“独把花锄泪暗洒”,“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一个永恒的形象。无独有偶,同样是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论界对批评的“缺席”所展开的批评虽已被新的学术时尚所替代,但“缺席”仍是目前批评的最突出问题,批评的状况并未得到丝 毫改善,本着眼于对中国当代论发展轨迹及构成特征的宏观考察,对其中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旨在从中找出导致批评“缺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6.
对秦可卿其人其事的研究,是近年来红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对秦可卿身世的探究,更是引发了一场持久的论争。各种新说新解层出不穷,索隐、考证等传统方法与文本研究、美学阐释等现代方法并举,民间红学与主流红学对峙。这场红学热在把相关命题的研究推向深入的同时,却也留下很多值得反思和反省的问题。本文重提这一话题,一来是想从文本、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秦可卿身世做一番重新探究,二来是想在纷争过后,重新还原其作为红学命题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