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
在职业教育中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认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有急政府之所需、解企业之所急、补高职之所短的必要性,并有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保证其可行性,提出通过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实施联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搭建产学研基地、建设研究基地五种途径具体实施,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诗无达诂”一语在我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引用,人们对它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即:诗歌乃至其它各种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在这里,“诗无达诂”成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某种特性的概括解释。这种引申推衍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相对于“诗无达诂”的本义而言,却显得过于宽泛。“诗无达诂”一语在其原初时期,有其更为具体确切的蕴涵。本文发意,即在于暂时将“诗无达诂”一语的种种引申发挥义搁置起来,根据目前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厘定其初始的准确含义。先正本清源,再阐微至显,也就是说,紧紧抓住其“本义”,先“考”后“释’,看一看它对现代文学理论会有哪些启示。 一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此语,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将《诗》与《易》《春秋》并举,可知所言之“诗”,乃专指《诗经》而非泛指一般的诗;二是既言“所闻”,可知此说已先于董子而流行,是先秦时就有的一种观念。从这两点看,“诗无达诂”应该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认  相似文献   
4.
欣赏与考辨     
欣赏文学作品,当以涵泳咀味其趣味神思为主,而密察之考辨则不妨姑置为第二义。然而有些所在,若不下一番考释辨析的功夫,便终觉茫然而不解,隔阻而不通。故我国自唐代以来,“诗话”或通于史部之传记,或通于经部之小学,或通于子部之杂家,围绕作品这个中心而知人论世,诠释名物,以助欣赏。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即以语言读解为例。语言读解是文学欣赏的第一步。清初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曾言:“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  相似文献   
5.
为了积累作文素材,许多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着丰富的资源.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怀古金陵";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苏东坡的豪放,有柳耆卿的婉约;有鲁迅的深刻犀利,有徐志摩的柔婉绮丽;有冰心的冰清玉洁.有舒婷的侠骨柔情;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拯救无数陷入"孔方兄"的魔爪不能自拔的灵魂;有马丁·路德·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有亨德里克·房龙真诚的呼吁--<宽容>……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视而不见呢?我以为,学好课本,疏通写作之源;利用课本,多角度写好作文;挖掘课本,加工课本,与高考作文衔接,如果再辅以老师的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写一些示范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应当是指日可待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形如方程X^n/n+1+Y^n/n+1+Zn/n+1=a^n/n+1的图形的一个共同特征,并得到一个逆定理和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职院校需要制定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高职院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即将正式颁发的IS09004:2009版为我们制定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方法指导。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导向是战略规划的重要特征。明确表述使命或者愿景,明确战略导向,即确定提升的能力等是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关键,而这些需要基于对环境的深入和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应用本科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总结了皖西学院近年来进行数学建模实践活动的途径、经验和相关做法,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用一种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来证明引入反馈后 ,会改变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