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群中,看到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先生所著(孟庆文译)的《中国文学思想史》,自然是令人欣喜的。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说明了作为日本学者的青木正儿先生,在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有益的贡献。 《中国文学思想史》是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全书共分内外两篇。内篇从纵的方面论述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外篇则从横的方面,着重于艺术的评论。内外结合,纵横交错,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论述结构。综观全书,可以看到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关于文论史的分期,书中把文论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为实用娱乐时代;中古为文艺至上时代;近古为仿古低徊时代。然后,再按朝代的顺序,分别予以论述。 青木正儿先生把周汉文学思想界定到上古实用娱乐时代,注意到了这一时期中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视,以及文学在此期难以摆脱经学,独立发展的现实。先生又把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思想界定到中古文艺至上时代,并论及“魏晋时代纯文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山水诗,往往写景刻削精细,境界凄清幽冷,峭拔奇险。诸如《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那高峻的两岩,深邃的江岸,湍急的水流,组成了一个何等凄清幽冷的境界。而《江雪》所构造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艺术境界,更使人觉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秋晓引南岩,径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岩。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此诗呈现给读者的境界,不止幽清,而且冷峭。《界围岩水帘》云:“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韵磐叩凝碧,锵锵彻岩幽。丹霞冠其巅,想象凌虚游。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座前旒。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今我始北旅,新诏释缧囚。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再来寄幽梦,遗贮催引舟。”其中所刻画的境界,不止幽冷,而且峭拔奇险。  相似文献   
3.
4.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步人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由大一统走向长期分裂。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加速,战乱频繁,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由于相互争权夺利,其内部矛盾也日益深化、加剧。险恶的政治,凋蔽的民生,使得神学化了的经学理论,再也无法自圆其说,逐渐失去了维系社会人心的力量。一些有识之土群起而攻之,于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失去了往日一统天下的地位。与此同时,汉代兴盛的学术经学,这时也走向了繁琐哲学的死胡同,往往解释二、三字就会耗费数万言,使人望而生畏,轻易不敢问津,故而出现了衰微的趋势。社会指导思想的欠缺,使先秦诸子之学…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生存背景、处世态度及其文论导向的形成,向世人昭示了庄子对苏轼谪居诗旷达简远的主体风格的促成: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为其谪居诗超迈淡泊的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苏轼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为其谪居诗以旷达简远的艺术形式,自由、自然地表情达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8.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魏晋以来不少文学巨匠,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汤显祖、曹雪芹等,都是儒、道(或佛)杂入其心者。这几乎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只要儒道(或佛)杂入其心就能成为文学大家;又仿佛凡文学大家必得儒、道(或佛)杂入其心。 那么,儒、道(或佛)的碰撞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名家的形成究竟有无联系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儒、道(或佛)的碰撞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名家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就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渡汉江》一诗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宋之问当时的为人行事格调,指出《渡汉江》一诗清新健康的诗格与宋之问卑劣污秽的人格存在背离现象,并就封建文人的功利性追求、双重人格的作用、作家才气和文学修养的作用诸方面深入探讨此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