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典故词语与其源头在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内容方面联系密切,不是每一个字面都必然在源头呈现.“风雨不改”与屈原的故事及作品《九章》等的联系是密切的.《九章》中的“未改此度”早于《诗·郑风·风雨》序的“君子不改其度”,但可能是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引出.因此在肯定“风雨不改”的源头是屈原的故事及其作品的同时,可以交代《风雨》是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
词典的编纂者往往只依据注疏中所用的术语决定要不要建立通假字或义项.这么办,有时会出问题.例如新《辞源》:啸 大声呼喝.通“叱”.《礼·内则》:“不啸不指.”注:“啸读为叱.”释文:“啸,依注音叱,尺失反.”这个通假义项显然是依据郑玄的“读为”和段玉裁规定“读为”只用以标示通假而建立的.但这个释义还可以研究,而通“‘叱’”则不正确,说见后.  相似文献   
3.
论通假字的时间限界 文字通假,始于先秦,大量见于上古典籍。后世除沿用上古通假字的一部分之外,中古还产生了中古的通假字,近古也产生了近古的通假字。特别是俗文学作品,像唐代变文,明、清小说等,就有个少。 现在有一种观点:通假“专指先秦的用字特点”,中古以后“偶有同音借用字、别字”,它们的性质与先秦的不同,不能视为通假宇,词典中作通假字处理是错误的。笔者觉得这种观点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论通假字的对立面通假字的对立面是什么?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所通的是本来有的字王力《“本”和“通”》:“所谓‘本字’,指本来有的字.人们不写本来已有的字,而写一个同音字,那才是假借字.如果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字还没有产生,那就无从‘通’起.”这里说的“假借字”,通常说作“通假字”.这里说的“本来有的字”,应该是指产生在第一次使用的某一同音字之前的为标记词而专造的字,以及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5.
编写《江南新韵》有两个目的:一是让“今人用平水韵”写旧体诗词常碰到不和谐的问题得以消除,二是不“使欣赏原有的格律诗词受到影响”。这两个目的不可能同时达到。这部诗韵矛盾百出,编者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以致错漏很多,无助于今天和今后的写诗填词。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情况看,诗韵的改革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完全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即标准音,编出新的诗韵,建立韵部。这种诗韵不建立人声韵部。已经出版了一些这样的诗韵,尽管在具体问题上彼此有些差异,但总原则是一致的。在一些刊物上也刊登有此类文章,也明确地提出按这种模式建韵.例如《江海诗词》1995.1期载赵京战《旧体诗词革新的大旗》一文,就简明扼要地作过说明,并概括为一句话:“辨韵用新声。”  相似文献   
7.
汉语书面语中中文夹杂外文,就是汉语书面语中杂用西洋文字(主要是英文)书写的词语.汉语书面语中杂用西洋语言文字,是中西杂凑,危害不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