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阿Q这一艺术形象自从诞生之日起,便被各种不同的批评眼光审视着。缕析七十年来人们对阿Q的纷繁而复杂的阐释,不同中却蕴含着共同的地方:即大都认为阿Q的形象内核凝聚了中国国民乃至人类的某种属性。这种超时空的历史一致性准确地揭示了阿Q的艺术特质——高度的艺术抽象性。本文通过历史回顾,论述了阿Q与艺术抽象的关系,进而具体阐明了阿Q是一个高度“写意性”的、折射出强烈普遍意味、极具超验性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主体人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戒务倾向。风格在诞生的瞬间,也面临着瓦解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1.茅盾在早期文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视野吸收与倡导过自然主义文学主张。2.对于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与文学创作的不平衡性,茅盾是明辩的,他对后者更为倚重。3.自然主义促成了茅盾理性化的创作方法;尽管后来他宣言式地抛弃了自然主义,但自然主义的阴影仍潜行于他的创作中若干时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曹禺的著名话剧《北京人》中的诸多象征物的分析入手,深入发掘这些象征物的丰富意蕴,以剖析《北京人》的诗意风格。围绕着诗意是艺术作品在有限完满的感性材料中孕育的一种挣脱有限的质素的认识,论证象征集合体的繁富意蕴是《北京人》诗意格调的决定因素。并从艺术象征的理论特点简析了象征集合体隽永意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雄心”与“野心”界限的消弭──简论新写实小说《绝望中诞生》赵江滨军旅文学正在发生某种急遽的转折。以往的军旅文学曾经形成的正统单一的崇高、壮美的审美风范,由于流变为军旅文学发展的陷井与窠臼,遭到越来越多的军旅作家的抗拒。这种信号在表面上仍充溢着崇高、...  相似文献   
7.
以往论者(包括李何林、王瑶诸先生)对《过客》的读解,都建立在鲁迅创作《过客》时的客观外在生活的浮面上,《过客》的深刻蕴涵往往被外部的生活表象所肢解。本文以考察鲁迅的心灵活动为依据,通过对作品的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认为《过客》是一篇深蕴鲁迅独特人生思想的象征性散文诗。它以浓烈的启示性语言及意象解剖着生命、探究着生命的意义和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