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来,由于编纂地方史志的需要,天津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研究逐渐为人们所注意。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些诗人生平的资料极为缺乏,有些文字记录也很不完备,不利于理解和评价诗人的作品及其成就。本文试将天津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见载籍者——加以考索,并对不同说法予以辨析。限于篇幅,暂选数则;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我国寓言文学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系统地考察《庄子》的寓言,无论是对于《庄子》研究,还是对于我国寓言文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启贵同志《浅谈<庄子>的寓言》(以上简称《浅谈》。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83年二期)一文从文学角度比较全面地阐明了《庄子》寓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  相似文献   
3.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4.
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在我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吴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抽象的内在美。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  相似文献   
5.
褒姒的神话传说及其文化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褒姒的神话传说是在天命观念支配下,通过想像而演义成的一则神话传说故事,反映命运的必然性就是沿着天命所决定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既定结局,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和它相抗衡。命运不但受着天命的制约,与天命相一致,而且符合惩恶扬善的正义原则,具有伦理化的特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权威性,削弱甚至扼杀了人们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则神话传说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暴露天命、命运观念所宣扬的消极无为思想,而是从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层面上开掘,揭示天命、命运观念扼杀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残酷本质。  相似文献   
6.
东晋时期,郭璞因为卷入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被叛将王敦杀害。他虽然是因政治斗争而慷慨赴死,但是支撑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却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精神,而是摆脱人间苦难,成为快乐神仙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理想。正是在宗教动机的支配下,郭璞不仅做出了一系列荒诞、乖谬的举动,而且面对屠刀从容自若、视死如归。郭璞的被杀,既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也是他在宗教理想鼓舞下主动追求的结果;他既是东晋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也是神仙道教的虔诚殉道者。郭璞之死是一个生动的个案,正确认识其性质,无论是对郭璞和魏晋文学史研究,还是对道教史和文化史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反映周宣王时代战争的《诗经》战争诗 ,按战争发生的地域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与西北戎狄的战争 ,如《采薇》、《出车》和《六月》;一是与东南荆蛮和徐淮的战争 ,如《采芑》、《江汉》和《常武》。这两部分作品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基调、感情和思想 :前者充满了悲愁哀伤和忧患意识 ,后者充满了必胜信念和远大抱负。这种反差和区别与战争的实际状况完全一致 ,体现了作品的高度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说,但丁在欧洲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刊文版序言)在我国历史上,生活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战国时代的屈原,也跨越了两个时代,是转折时代的一位“最后”和“最初”构伟大诗人。他的瑰丽的诗篇和悲剧性的结局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带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的特征。屈原正是以他的诗篇和悲剧结局向旧制度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也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10.
考古学是《诗经》学最重要的相邻学科之一,20世纪《诗经》研究的巨大进步是与它的支撑分不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诗经》学的发展,有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这对于20世纪学术史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