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己丑岁杪,新春将至,北京出版社的朋友送来新出版的<三平斋夜语>样书.朴素的装帧,清雅的设计,乃至与书籍浑为一体的博古书签,令人顿生好感.  相似文献   
2.
赵珩 《世界文化》2011,(10):39-41
常常有人出题,让我写一点关于中国文人与吃的文字,我想这个题目着实难写。首先是中国文人的概念本身就很难界定,文人或文化人历来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文化程度和出身的划分,又有着入仕与不仕、富贵与贫贱、得意与失意的不同境遇。尤其是隋以后的一千多年以来,科举为读书人提供了平等竞争、晋身仕途的机会,文人这一社会群体就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了。  相似文献   
3.
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在英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英国,幼儿教育通常是指7岁以前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则指义务教育开始年龄5岁之前的儿童教育。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学前教育近年来在英国都有很大的发展。本文下面概要地介绍其中一些重大的变化及其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作为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变革之借鉴。  相似文献   
4.
赵珩 《世界文化》2013,(4):39-41
不久前,一位旅居英国的老朋友送来他新完成的一篇稿子,题目是"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与中国古陶瓷收藏"。我对陶瓷完全是外行,但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却真是感到中国收藏界对珀西瓦尔·大维德(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的了解太少了。大维德是西方研究中国古陶瓷最负盛名的学者和权威,他的收藏已经成为西方乃至中国陶瓷收藏者引以为参照的重要依据。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已经出版了《大维德藏瓷谱》,当时仅印刷了三百余部,并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介绍,请院古物馆馆员滑仙舟先生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5.
赵珩 《世界文化》2013,(7):32-34
上海、扬州等地也有早起喝茶的习惯,但不说去喝茶,而是说去吃点心。扬州的富春茶社也是主要不在喝茶而在吃点心。北方人,甚至包括上海人却不大习惯广式早茶中就着茶吃什么凤爪、牛腩、排骨之类的荤食,认为那是下酒的小菜,不是佐茶的食品。但在扬州式早点中却可以吃一盘肴肉或一碗煮火腿开洋干丝,其实性质没有什么不同。我每次去上海,总住在静安寺附近,离老半斋有十来站的路途,即使如此,也要早起赶到老半斋去吃早点。老半斋的早点一般只卖到早晨九点钟之前,不像广式  相似文献   
6.
赵珩 《世界文化》2013,(1):35-36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7.
赵珩 《世界文化》2012,(6):38-39
清代的营业性演出和戏园同治、光绪前后,是京剧走向鼎盛的时期。我们今天常常说戏剧演出的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但在清末的时候,主要是以生角挑梁,没有以旦角挑梁的。真正说到旦角挑梁,还是在梅兰芳以后,因此,就出现了所谓前三鼎甲、后三鼎甲之说。前三鼎甲就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三鼎甲是谭鑫培、孙菊仙和汪桂芬。当时北京舞台上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各个行当都有顶尖出色的人物,世代相传,如杨小楼就是杨月楼的儿子,梅巧玲则是梅兰芳祖父,所以说京剧的繁荣和家族的传承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赵珩 《世界文化》2012,(1):39-41
中国文人与医药历来有着一种十分特殊的关系,与西方现代医学学科的独立性大相径庭,直至近代,中国传统医学也基本上是9币徒传承,家族因袭,甚至自学成才,并无专业的教育体系。在这些形式中,尤以家族因袭备受推崇,这大约就是《礼记.曲礼下》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道理。当然,”三世”之说,既是指祖孙父相承的医学世家,也或谓自身精通三世之书(即《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和《脉诀》)、有学识的医家。  相似文献   
9.
赵珩 《世界文化》2012,(7):33-35
民国时期至1949年以后的剧场 民国以后的剧院,发生了突出的变化。1914年以后建了大批比较新式的戏院,相对旧式茶园,设备条件有了改观。最初建成的设备最好的剧场叫做第一舞台,现在知道第一舞台的人已经很少了。第一舞台在珠市口大街路北,它筹建于1912年,由杨小楼和另外两位社会闻人共同出资创建,于1914年正式开业。第一舞台以着火著名,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它建造好的第一天演《钟馗嫁妹》的时候就着了火,但火势不大,当时有各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
赵珩 《世界文化》2012,(10):41-41
小器作(作读阴平,zuo)作为一种手工行业,在北京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作为一种手艺,直至今天或多或少还有些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