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正如但丁·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等人是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一样,无论是在他们的本民族还是在国际范围里,都是永世受人尊敬的。鲁迅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为我国现代文学开创了光辉的革命传统,它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精神支柱,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民族之魂。早在二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的论  相似文献   
2.
有同志问“梦寐以求”和“夜以继日”中的“以”字是不是连词“而”字之意?如若不是,又该作何解释?还有的同志问可不可把这两个“以”字视作衍文(多余的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以”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但多数是用作介词(prep-osition),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拿、把、用、因、按,以及“凭借”、“依靠”和“认为”等意思。上述两个成语中的“以”字都属于介词,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拿或用的意思。但既然相当于拿或用,怎么把“梦寐以求”和“夜以继日”改成“梦寐拿求”、“梦寐用求”、“夜拿继日”、“夜用继日”仍讲不通呢?这里我们  相似文献   
3.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4.
“较喻”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与一般的比喻不同之处是:一般的比喻总是将甲物喻乙物,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较喻则是将甲物与乙物相比较,从而相喻,即在比较中进行比喻,不是说甲物象乙物,而是说甲物不如乙物,或甲物胜过了乙物。这种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用语也较简洁,通过比较而进行比喻,比喻的结果,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楚辞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屈原。对这样一个公认的事实,有人怀疑,有人否定,但也有人不断地拿出了更多的佐证,证明它是翔实无疑的。本文作为信息,只谈如下三点:(一)屈原的姓氏:屈原的生死年月,古籍中没有准确的记载,经后人的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终年约六十余岁。屈原的“原”,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平”。在《离骚》中,他又自称自己的名字为“正则”,字叫“灵均”。但是,屈原并不姓“屈”,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与楚王是同姓,姓“芈”。还有的记载说,楚王的始封君主是熊绎,所以屈家本姓“熊”。不管怎样说吧,本姓“芈”或“熊”的屈原,为何改姓“屈”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