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是以犹太教为背景的,不过他在利用犹太教过程中对之做了适合于他自己“他者”理论的改造,因此在他那里,“他者”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之中抽身而去而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者,这样勒维纳斯就使得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被“他者”所占有,而“主体”真正地回归到自已“道德孤立与自我负责”的道德“原初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2.
犹太教基于"纯洁化"的生活形式的追求而指向的"共同体想象"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一点使其在后现代视野中具有了与基督教"上帝观"(后现代条件下)之内涵达成沟通的可能,即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话"具有达成关于未来生活设想的"共同意见"的可能性,而这可以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人类整体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3.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贝娄从创作<只争朝夕>到<真情>两部小说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既是贝娄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时期,也是他"创作观"发生转变的时期;而随着<真情>这一小说的出版,他的创作视野开始由对外在世界的冷静观察转入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并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人的问题只有通过调整人自身的关系才能得到解决.即脱离"羞耻感"的途径就在于回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往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伦理学领域与文学批评领域之间就文学自身的本质、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展开的对话与合作,而这一对话的前提在于把握审美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过程,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关系,那么关于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伦理学批评需要防止一种伦理现象——即伦理形而上学化的出现,该现象的存在妨碍了伦理生活的和谐化。因为和谐的伦理生活既使共同体生活充满活力,同时又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心情愉悦,但伦理形而上学化或导致过于强调团体利益而忽视、践踏个体利益,或执着于个体利益而罔顾集体利益,而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伦理暴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求从两个方面对语言文化教学的实质加以把握:一是从实践的层面出发,指出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对作为教学对象文本的意义的动态理解过程;二是从理论的层面出发,试图说明语言文化教学之实质是以“间性”的态度进行文化比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伦理学批评应具有“共同体意识”,这主要因为在后现代条件下社会含体认识到“社会正义”实现的历史性,也认识到“生活和谐化”的达成只有以“理想共同体”为展望并在合理协调“团体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这不仅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智慧”,它同时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之中的"旅行"内涵,指出作者贝娄通过奥吉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而揭示了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之中存在的"模式化与反模式化"的问题,并对"犹太人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交往"与"他者"的角度出发.力图对托尔斯泰"爱的宗教"进行再阐释.由托尔斯泰作品进一步引中而出的现实社会之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交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处于交往关系之中的人没有认识到情感自身的复杂性,即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相交错的特点;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人自身的复杂性,换言之,每个人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在人身上却天然地存在一种固有的"主体化"倾向--使自己成为主宰和别人成为附属物的倾向.即在使自己"主体化"的同时使别人"他者化"的过程,因此托尔斯泰之所以从"爱的宗教"出发并以此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其目的就是要破除每个人身上的"主体化"倾向,并因此而实现交往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