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家则与之相反,主张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文学传统、重建士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文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文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文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文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文学自身的价值。这种文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初文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元遗山在词的内容及风格上的开拓与革新。认为元遗山的词作,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在词风上能推陈出新,自成特色。文章结合词例及有关背景材料,认真分析、研究了其丧乱词、山水词及爱情词中的民主倾向,探寻了词风形成的过程。作者不仅指出其现象,而且对其产生的条件、主客观因素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评。认为这些都是调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新方向,对元明清词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以《尚书》、《国语》、《左传》和《战国策》为论考对象,探寻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特征。认为:从作者方面看,其写人的意识是逐渐增强的;从作品人物方面看,则有一种自天子、诸侯逐步向一般贵族,进而向平民转化的趋势;有一种由畏天敬天到重民爱民,由倚托天命到相信人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才干的思想解放的轨迹;有一种由遵礼守义,到赤裸裸地追求个人名利的转化过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思想特征所积淀的人格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元散曲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在习惯上更关注其思想价值而忽略其文体特点,于是远离了这种文体与生俱来的内容和风格上的特性,忽略了这种文体的实用功能及作者在使用这种文体时的目的与创作心态,以致产生了许多曲解。散曲是歌词,而且是通俗歌曲的歌词,它的特性是:娱乐性、世俗性和谐谑性。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这些特性,才能对作品作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史记》塑造的历史人物,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艺术性极高。较之先秦文章,不仅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写谁象谁,绝不雷同,而且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与完整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丈以《史记》人物传记为考察对象,对司马迁写人的成功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典型细节描写、矛盾冲突的场面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对比烘托描写、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认为:正是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才为我们塑造了如此光辉的历史人物画廊,使我们在阅读古代史书的同时,更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学派流,其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则与之相反,主张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学的社会功能。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学传统、重建土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学自身的价值。这种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衩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元史》及有关别集为考察对象,对元好问培养文学后人的事迹进行论述。认为:元好问对元初文学家的培养,是对元代文学发展繁荣的直接贡献,且不说活跃在元初文坛上的诗文家多出于他的门下,仅就培养出白仁甫这样的文学姣姣者,其功绩便是无人能比的。因此,他们可以说,元好问不仅是雄居金元两代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开创元初文学局面的风流人物。  相似文献   
8.
论元好问曲     
本文以元好问的散曲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元好问在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贡献及其散曲作品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元好问是词向散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其自度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首开了文人自度曲之风,对后世影响巨大;散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在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出深厚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境界。通过研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从词到曲的嬗变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代表庄子思想和文学成就的《庄子》一书,对后世的哲学、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谈到庄子的文学成就,必然要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人生观等问题。限于篇幅和水平,本篇仅对相关本题旨意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态度作一点简单的说明。庄子生活在社会斗争极其复杂和极其尖锐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复杂而尖锐的斗争无情地逐渐破坏着社会生活的现状。庄子深刻地体察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阶级的局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的鲜明特征,其优美的境界,丰满的形象,精深的哲理,都为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南华秋水”之中,深深寄寓着庄子一生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体现着庄子纯真、朴素的自然美学理想。“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倍加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