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语是“形合”特征明显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明显突出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往往给翻译中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许多障碍,而以主位推进为英-汉翻译的单位,不仅从理论上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上有益于译者,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英语语篇,并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生成自然、流畅的汉语语篇。  相似文献   
2.
乔治.斯坦纳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翻译活动中“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指出阐释活动是一个译者主体性参与的复杂过程。本文试图以薛宝钗《螃蟹咏》一首诗的两译文为例,探讨译者在阐释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空间与限度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在欧美传播状况不容乐观,部分缘于读者心理期待下的语言不可译性,而这种不可译性在很大程度上为语言的文化个性,如文化负载词和文化语用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中国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作为媒体的主流形式之一,电视记录着中国与世界日新月异的互动。以涉外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应运而生,如《高端访问》、《国际双行线》、《老外来作客》等。此类节目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嘉宾谈话内容传达形式的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