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全国中学语文联合研讨会在历史名城成都召开了。我代表十四家联办单位,首先向来自各省市语文界的八百教改先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敬意。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解放思想,让学生作文大松绑。二、把杂文训练引进作文教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本文中极具个性的发挥 ,有两个方面的思考特别标新立异而又深刻服人。一是处逆境而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过去 ,由于许多人借逆境而成就事业 ,人们造成一种误解 ,把逆境的制造者也看作是有功有德者。李敖指出 :对这些原意是制造霉运的人 ,我们不必自贱到颠倒恩怨。是自己的本领使自己走出痛苦之地 ,跟陷害者毫无关系。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表露过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 :“李敖今天的一点点言论自由 ,绝非国民党宽大的结果 ,而是李敖不要命的结果。”二是变双祸为单祸进一步化祸为福 ,关键在于个人的精神作用。俗话说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3.
我们读完高琳同学这篇朴实无华但情浓意深的作文时,心中不能不激起一阵阵波澜。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给子女零用钱,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花零用钱。但高琳同学母亲给予的零用钱份量不同,高琳处理零用钱的方式也与众大异。艰难的岁月使她成熟得早些,她的心理、她的思考、她的行为,确实比同龄人多了一种光彩。作者以零用钱作为线索,真切地表现了  相似文献   
4.
从“五四”以来,关于杂文的概念和归体划类,可以说是多家争鸣,甚为热闹。有人说它是文艺性的论文,有人说它是议论性的散文;前者把它划入论文的家族,后者将它排进散文的行列。前一种意见,最早由瞿秋白同志提出,至今不少高等学校的写作教材仍沿此说,认定杂文属于论文范畴。但是,也有几位写过杂文的老前辈却有不同的论述。叶圣陶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 ,话题作文一统了高考作文的江山。我翻阅过的近百篇高考优秀话题作文 ,都具有内容开放、思维创新、笔法灵活的特点。不少考生确实能够腾蛟起凤运妙思、裁云镂月成华章 ,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展示了奇才。一些同学问我 :能写出佳篇的奥秘是什么 ?我简明回答 :除了思想深刻、构思新颖之外 ,还要熟练地运用多种技巧、方法。大家缠着我抓一点作详细的讲解。好 !我就向大家说说话题作文中最应掌握的杂文笔法。杂文笔法 ,就是指杂文的技巧或特点。杂文精悍、灵活 ,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其技巧多种多样 ,异彩纷呈。限于篇幅 ,我介绍其中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书房里,珍存着一封尚未发表过的秦牧手札。最近我两次重温,那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真情,引起了我一串串回忆。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们是澄溪中学的学生,现在以学生会的名义反映一下我们急切盼望解决的问题。我们澄溪中学依山傍水,过去,风景可美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一座蓊蓊郁郁的大山,青山绿水边就是我们的学校。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别提多带劲了!每天放学后,可以到小溪中戏水,也能到山上去欢闹,呼吸带着花草清香的新鲜空气,聆听那林中小鸟婉啭的歌唱。这就是我们过去那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书房里,珍存着一封尚未发表过的秦牧手札。最近我两次重温,那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真情,引起了我一串串回忆。秦牧先生是我敬爱的当代作家之一。1980年,我调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写出科研论文《秦牧散文的特色》。发表前,我担心内容有谬,就想请并无交往的秦牧审订。于是我将油印稿寄广东省作家协会转他,“敬请斧正”。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音。他对此稿改动了几个字,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该稿发表后,又被王庆生教授征用,修改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书之一节。1986年,我受命担任《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考虑到月刊发展的需要,我想聘…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作文,角度新、含义深,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内涵,读了后不能不思索,不能不振奋。《母校惠存》这题目,如果以定势思维来动笔,恐怕很难写得引人注目。毕业的学生留给母校什么可“惠存”的礼物?很多作者常常落老套:或写送挂钟的,或写赠图书的,也有写个体户子女“赞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弟弟离家出走的事情为线索主要是表现“我”这个姐姐在这事过程中的内心活动,也从侧面反映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引人思索。作者并非空洞地讲大道理,而是运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