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536名5-8年级留守儿童公正感、自尊和心理适应(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查,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上年级差异显著,而消极情感年级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各指标在性别和留守时间上差异均不显著;(2)留守儿童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自尊在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公正感与消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特点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结合,以改善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为主题,设计出一套计算机辅助软件。为了验证软件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其用于初二年级学生,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实验设计进行为期六周的干预。两组学生亲子关系状况的前后测对比结果表明,该软件在总体上的效果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各地市的98位幼儿教师就乡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乡土文化概念理解、课程开设的幼儿年龄适切性及乡土文化课程所面临的最大困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乡土文化教育,且对乡土文化内涵的理解显示出多元化特征,而经费不足、家长不理解、社会认可度低、缺乏专家指导等问题成为困扰幼儿园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的最大困境.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社会背景下,本文探讨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社会心理适应性现状和影响因素,从政府参与的视角,在生态系统论和心理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搭建良好的政府参与平台、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整合资源并发挥社区功能等建议对策,从而为流动儿童提供生活与学习的安全感,提高流动儿童与城市环境的社会融合水平,满足当前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对推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处理能力,即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把课程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个性心理特质,包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处理能力,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课程意识,提倡行动研究,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保障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认为ADHD行为问题是教育教学与学生需求之间的不相匹配的结果,通过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以及合理安排任务及材料,将对ADHD儿童心理与行为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8.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讨维果茨基之心理发展观、活动观、内化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方法论等心理学思想 ,对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实施原则、心理机制、目标与内容制定、研究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与启示 ,能够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个体差异研究的百年历史轨迹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差异是自桑代克之科学主义教育心理学体系创建以来的传统研究领域之一。在分析个体差异研究的缘起、演进轨迹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心理学个体差异研究在理论体系建构、测量工具开发与教育教学实践等领域内的现状。探寻教育心理学之个体差异研究的百年历史轨迹,对于探求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走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衔接的心理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中小幼各学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衔接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分析皮亚杰、瓦龙、埃里克森以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等有关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辩证统一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影响要素等多方面的衔接,试图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上的依据,对进一步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