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我国影戏研究肇始于20世纪前期。在三四十年代,戏剧史论界侧重于探讨滦州影的艺术特征和影戏的起源与形成。五六十年代的学者是在整个戏剧史的视野下来观照影戏的发生与流变,而影戏本体层面的研究有所削弱。八九十年代无论是影戏的横向研究还是纵向研究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民俗学、工艺美术学的学者成就较大,治戏剧史者基本处于缺席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实施,多学科门类的学者积极介入影戏的研究与考察,治戏剧史者开始回归影戏研究行列;学人们普遍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戏曲赏析课的缘起、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夸大了戏曲与大学生之间的文化距离,戏曲赏析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者们要着力提高大学生戏曲鉴赏水平,运用符合戏曲特性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展现戏曲魅力,引领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这门课程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升其艺术素质,构建校园文化新时尚。  相似文献   
3.
白朴戏剧的非理性化创作倾向深受真定异质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梧桐雨》有意回避政治伦理批判意识,充满着肢解规范化人伦关系的冲动。从叙事模式来分析,《墙头马上》背离了典型的才子佳人叙事范型,崇尚凸现个体生命本能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4.
后戏剧时代的高校戏曲教学,要从戏曲自身及其外在条件的变化出发,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结合戏曲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戏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周建斌,男,1963年生,湖南省溆浦县人。工小生,师从辰河戏名角杨宗道。2008年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他导演过辰河戏所有代表性剧目,熟练掌握了目连戏的表演技巧与表演流程,长期致力于辰河戏传承保护与宣传推广工作,是本地区中年演员的优秀代表。辰河戏流行于湘、鄂、川、黔四省毗连的沅水中、上游地区,该地域包括沅水的五条支流雄溪、■溪、酉溪、潕溪和辰溪,古称"五溪蛮地",亦俗称"辰河"。辰河戏属于大戏剧种,以  相似文献   
6.
元代前期戏剧的文化寻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前期大部分戏剧作家视戏剧创作为文化寻根的有效途径,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和理性精神。元初的文体寻根是以重振传统文化,树立理性权威为旨归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元末时该文化现象渐趋消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