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该文是有关正字戏、潮剧《断发记》研究论文的第二部分。潮剧《拒父离婚》改编自正字戏《断发记》,潮剧的某些特征腔句通过正字戏吸收自弋阳腔或青阳腔。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的剧本、唱腔是潮剧艺术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葵花记》戏文的甲、乙两种残本出自同一底本,每一出的曲文、宾白文字绝大部分雷同。《歌林拾翠》本《葵花记》的曲文与残本甲、乙的大多相同。以残本甲为底本,补入残本乙(前半部分)的第一至第三出和《歌林拾翠》本《葵花记》的《考察梁计》,可辑得《葵花记》的全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种数据库的检索,可发现宋元演剧史料中"棚"常作量词,相关用例(语料)有20条。通过对用例的辨析、归纳,可证"棚"是宋元口语中的一个新生典型量词。"棚"有集合量词、过程量词两种基本用法,主要称量傀儡(偶人)、傀儡戏等戏剧事物。量词"棚"最初借用自"傀儡棚"之"棚",作容器量词;再转义、虚化为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最终确立为戏剧专用量词。量词"棚"和宋元演剧、戏棚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该文是有关正字戏、潮剧《断发记》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文章比较了世德堂本、《时调青昆》本、正字戏本《断发记》在情节、关目、曲文、宾白上的异同,指出后二本均出自世德堂本。正字戏本改编自青阳腔系统底本,与《时调青昆》本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郑守治 《文教资料》2008,(30):69-71
本文重点介绍、描述了彭忠先生对海陆丰"熟牛皮彭"传统制皮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透明皮影皮的发明、制作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潮剧《京城会》的剧本源自正字戏《京城会》,其唱腔也继承、发展自正字戏。正字戏《京城会》剧本出自明代青阳腔。  相似文献   
7.
粤东禁约戏的功能主要在于保护作物、保全风水、维护公共场所以及调整公共秩序。该文通过研读、比较清代、民国碑记,并参考其他口述和文献资料,对这四种类型的禁约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粤东的海陆丰地区存在着众多的戏班和道坛,由于戏班的艺人和道坛的"师公"在旧时代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谋生的需要,他们在其内部创造了大量的秘密语,即隐语.这些隐语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9.
潮调作为地方戏曲声腔,在明代就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剧目、唱腔体系,拥有《荔枝记》、《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剧本。该文对这些剧本的潮调性质进行了考析。明清以来,潮调流传于粤东、福建、台湾的潮剧、梨园戏、白字戏、竹马戏等剧种,它们都继承了明代潮调的剧目、剧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环翠堂刊本《天书记》缩微胶卷为《重订天书记》的初刻本。这个版本在国内极少被关注。它的部分曲文选入明戏曲选本《月露音》,清北京高腔百本张本《孙乍(诈)》是其改编本。正字戏传统剧目《马陵道》的一出《闯宫》(《装疯》)也源自初刻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