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何谓“鲁迅”?——并非多余的话。当代中国无“鲁迅”!——也不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  相似文献   
2.
许广平同志说过:鲁迅“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因之他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慰的纪念》)而这些知识的得来,是同他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密切相关的。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为了辑录《会嵇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就埋头披览古说,遍寻野史笔记,曾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和府中学堂图书馆借阅古籍,即所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云云。鲁迅在图书馆里研读很认真,常常是边读书边记  相似文献   
3.
鲁迅诗偶拾     
历来对鲁迅这句诗的解释是有分歧的,主要集中在对“独”字的理解上。有人说“独”是形容词,即“孤独”的意思。我认为不妥。因为全首写兰,而兰在这里显然又是革命者的象征。凡革命者,虽然暂居少数,那伯是象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开始虽只一、二人,但其学说、思想是符合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的,是反映时代、历史发展规律的,其前途是光明的,无量的。所以,一个  相似文献   
4.
何谓“鲁迅”?─—并非多余的话。当代中国无“鲁迅”!─—也不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一)谁都知道,中国历史、世界文坛上曾有一个姓周名树人的现代文学家鲁迅。他是特定时代与环境的社会产物,属于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如今,已过去60多年,时代不同了,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变,产生“鲁迅”的土壤、气候与其他条件已不复存在,因而“鲁迅”也只好成为尘封的历史一页。说“鲁迅离我们远去”,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而且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鲁迅的确定了,谁也不能挽留。这是社会的一种无奈,历史的一种遗憾。说“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  相似文献   
5.
叶紫,原名余鹤林,又名余藩,笔名除叶紫外,用过的还有汤宠、阿芷、芷……等等。他是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人,一九一二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出生,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病逝,享年不到二十八岁。 一九二六年春,湖南农民运动席卷各地,使叶紫家乡变成一个“簇新世界”。其一家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活动:小叔叔余璜担任益阳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工农自卫军总队长,父亲余达才是县农民协会秘书长,大姐姐余玉春当过女县长,小姐姐余也民是县妇女联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鲁迅研究历史是从1927年开始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我们以后要重点评价美国鲁迅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所以在“概述”里,拟对一些重要的论文专著先作简略介绍,勾勒轮廊。一、发轫期(1927—1946)美国的鲁迅研究,尽管影响范围从来有限,而且不象苏联那样有着相似的社会政治基础,但它也决不是随风偶然飘落的蒲公英种子。了解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这一时期美国鲁迅研究的特点,乃至对下文我们拟进行的,总结海内外鲁迅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的规律,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二、迂回期(1947——197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阵营。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访问美国的一次讲话中,公开使用“铁幕”一词攻击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间意识形态对抗加剧。中国大陆上,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右翼势力的反共意识。1950年初,美国的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掀起了反对“赤色颠覆分子”的运动,从而使1946年以来开始酝酿的东西方冷战局面终于出现。四十年代已渐趋沉寂的美国共产党,这时是成为非法组织。美国的对华政策全面向右转,汉学研究也被纳入美国政府颠覆和攻击新中国的政治阴谋中,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学术活动,对鲁迅的研究更是受到极大的压制和别有用心的扭曲。正如前苏联谢曼诺夫在《鲁迅纵横观、美国汉学中的鲁迅》中谈到的:1968年美国的图书资料目录连一般的鲁迅研究论文都收得很少、很不全,至于象斯诺那样的明显赞颂鲁迅的论文,当然更不予收入了。  相似文献   
8.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选自《集外集》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我国东北三省,正向华北步步进逼。而蒋介石反动政府却一面坚持推行卖国投降主义,一面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及革命人民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和文化“围剿”。鲁迅这时在上海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活动,是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主要目标。一九三○年,鲁迅参加“左  相似文献   
9.
三、发展期(1972—80年代上半期) 1972年,纽约出版社根据北京外文出版社的四卷本英文版《鲁迅作品选》(杨宪益、戴乃迭翻译),出版了一卷本的《鲁迅作品选》,标志着美国鲁迅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发展是互为影响的。鲁迅研究在美国重受青睐,首先与1972年中美建交以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密不可分。这个一卷本的《鲁迅作品选》,紧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匆匆面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象征。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